第445章 你选黄毛我选校花,尊重命运你哭啥?(2 / 2)
刘清明坐在最末尾的位置,听得目瞪口呆。
这是自己这个级别的人能听的内容吗?
他的工作单位,正式名称是: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
简称,国院体改办。
体改办的总编制一共只有85人。
除开一正四副五位主任级别的领导,
他所在的,是综合调研司。
全司工作人员,包括司长在内,一共15人,在全部六个司中人数排名第三,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司了。
司长何光旭将他介绍给司里的同事们时,刘清明才真正搞清楚了自己的定位。
他这个副处,并不是什么副处长。
而是,副处级调研员。
在全司15名同事当中,级别和排名,垫底。
这个清晰的认知,让刘清明瞬间就想到了自己当初刚刚调入省委办公厅报到的那一天。
果然,平台越高,起点就越低。
换地图就得从头再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他的司长何光旭,是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中年人。
实际年龄已经快五十了。
何光旭对刘清明的到来,是抱有几分好奇的。
自从早年高院直接招录应届生的政策被中止之后,国院系统的进人渠道,目前主要是从中直机关和高院内部选调。
地方上调也是一个途径,但数量极少,而且门槛极高。
眼前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副处级干部,履历堪称丰富到离奇。
既有最基层的乡镇工作经验,也有市委、省委这样的高层机关履历,甚至,还有一段从警的经历。
更关键的是,他在基层工作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先后获得过多次表彰,甚至还成为了去年的“全国十杰青年”。
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优秀”可以形容的了。
这样的人才,进入国院,程序上无可指摘。
但何光旭也有自己的担忧。
履历太过光鲜,年纪又轻,很容易滋生骄纵之气。
综合调研司里,个个都是从清北这类顶尖学府毕业的天之骄子,眼高于顶是常态。
他担心刘清明的到来,会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给司里原本和谐的工作氛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可几天的实际接触下来,何光旭的担忧渐渐被打消了。
他发现,这个叫刘清明的年轻人,有着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
说话滴水不漏,态度不卑不亢。
面对司里这些名校毕业的同事,他没有表露出丝毫的骄纵之气,反而一再地表示,自己是从地方上来的,很多方面都不懂,要向各位同志们多多学习。
这个态度,让何光旭心情大好。
他提出,刘清明初来乍到,可以先不安排具体工作,给他一周的时间熟悉情况,先做一些基础的文书整理工作。
这其实也是一种考验。
结果,刘清明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情愿。
他二话不说,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文件堆里,心甘情愿地给司里的老同事们打起了下手。
复印文件,整理归档,会议记录……
他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和学习。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何光旭冷眼旁观,没有发现他与任何一个同事产生过不快。
相反,他谦虚好学的态度,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何光旭在心里暗暗称赞。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他这是在有意识地放低姿态,主动团结同事。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很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周后,何光旭开始尝试着交给刘清明一些具体的工作,想要检验一下他的文字功底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没想到,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何光旭发现,刘清明不光是文字功底相当出色,写出的材料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而且,他的政治水平不低,对很多政策的理解,甚至比司里的一些老同志还要深刻。
最让何光旭感到意外的是,刘清明还具备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尤其是在处理和分析数据方面,他的表现超出整个司里的平均水平。
特别是对于微机的使用。
刘清明不光会打字,还会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软件。
就连新安装的数据库处理系统,刘清明在简单学习之后也很快上手。
并且马上成为司里应用方面拔尖的那一小绺人。
他甚至还会装机!
这就有点意思了。
一个从基层干警出身,半路转行的干部,数据分析能力居然比他们这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高材生还强?
何光旭看着刘清明交上来的那份关于“西部各省份能源消耗结构对比分析”的初步报告,陷入了沉思。
这份报告,角度新颖,数据详实,结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他一转身,走向主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