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大缸厂的变化(2 / 2)
“而100个标准款的大缸我们主要还是卖到外地,它决定了我们大缸厂的奖金。”
现在不论是定制款,还是标准款,两者的销量还在呈上升的姿态,所以大缸厂的现阶段很有前景。
李锋越说越激动,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他继续说道:“而且,我们最近还搞了一些模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现在,我们的工人们也更加团结一心,越干越好。”
陆卫民和李艺清安安静静的听着岳父介绍,感觉这大缸厂未来的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然而,随着李锋的讲述越来越深入,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李艺清和陆卫民对视一眼,都明白不能再让岳父这样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了,家里人还在等着他们回去开席呢。
于是,两人默契地出口打断了岳父的话:“爸,时间来不及了,咱们得赶紧回去了。”
李锋被女儿和女婿打断,这才如梦初醒般地想起了家里人还在等着自己。
他赶紧停下话头,脸上闪过一丝歉意:“哎呀,你看我这光顾着说了,都忘了时间了。
行,咱们路上我再给你们说说厂子的事。”
三人立刻收拾好东西,离开了仓库。
在离开大缸厂的路上,岳父李锋招呼着工人们,下午到家里吃饭,全厂子的人都有份。
岳母的五十岁大寿整了快十桌了,大缸厂的同事们都被邀请了,只不过客人都放在了下午,中午这顿是家里的亲戚开的。
回去的路上,岳父李锋似乎还沉浸在刚才关于大缸厂的话题中,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如今大缸厂正在按照卫民给的建议,维持大缸生产的同时,也在慢慢地转型,准备转变为陶瓷厂。”
毕竟大缸这东西,迟早是要被市场淘汰的,转型生产陶瓷,算是目前最稳妥的一条路了。
陆卫民听着,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佩服岳父的勇气。
李锋又接着说:“等后面有了足够的资金,我们就可以开发出生产线,进行机械加工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爸,你们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公社那边有没有啥想法啊?”陆卫民忽然提起这个话题,心中隐隐有些担忧。
岳父李锋闻言,摇了摇头,笑道:“没有,现在厂子就我们几个老的负责了,之前管厂子的干部都好久不来了,我们正好可以放开手脚去干。”
听到这话,陆卫民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之前确实有些担心,大缸厂发展得太好,公社那边会眼红,把它收回去。
毕竟,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岳父李锋似乎看出了女婿的心思,他笑着安慰道:“阿民,你可别把公社想得这么坏。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不会轻易动我们的。”
陆卫民虽然嘴上应和着,但心里还是不以为然。
他上一世见多了翻脸不认账的事情,深知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不过,他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纠缠,而是转移了话题。
这时李锋突然问起了女儿和女婿的养鸡场情况。
“还行,已经开始养第三批了,第二批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出栏了。”陆卫民回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你们都养到第三批了?养鸡能这么快吗?”岳父李锋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显然对这个速度感到惊讶。
“嗯,我们养的是一种速生型的肉鸡,生长周期只有60到90天。而且,我们喂的饲料是按照鸡生长的变化随时调整的,所以长得很快……”陆卫民耐心地解释道。
岳父李锋听了,这才恍然大悟,点了点头,原来养鸡还能这样搞。
他其实并不知道,女儿女婿的养鸡场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了,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以为只是养个几百只鸡而已,却没想到,养鸡场的规模已经朝着万只的方向发展了。
而且,他绝对想不到,养鸡场的收入竟然远比大缸厂还要强上不少。
没多久,陆卫民夫妻俩就和李锋回到了家。
因为家人都齐了,家里的气氛那叫一个温馨和融洽,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
等人都齐后,负责掌厨的大舅哥开始把一盘盘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陆续的端上了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香气四溢的芋头扣肉,一片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与粉糯的芋头层层相叠,在热气的蒸腾下,肉香与芋香完美融合,直钻鼻尖,让人垂涎欲滴。
那盘鲜嫩多汁的清蒸草鱼也不甘示弱,洁白的鱼肉上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鲜红的辣椒丝,轻轻夹起一块,鱼肉便如凝脂般滑落,入口即化,鲜美的滋味在舌尖上绽放。
还有那道色香味俱佳的白斩鸡丁,鸡肉被切成均匀的小块,色泽金黄,搭配上特制的酱汁,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
因为承包大缸厂赚钱了以后,岳母的寿宴可是大手笔了,又是扣肉又是鱼肉的,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开席后,在欢声笑语中,陆卫民和李艺清夫妻俩站起身来,双手端起酒杯,目光真挚地看向岳母,声音洪亮地说道:“妈,今天是你的五十岁大寿,我祝你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说完,他们仰头一饮而尽,完成了对老母亲的祝福。
其他家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身来,举起手中的酒杯,为岳母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一时间,祝福声、碰杯声此起彼伏,将寿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岳母看着眼前这温馨的场景,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
中午的寿宴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亲戚们吃饱喝足后,陆续起身离去。
堂屋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
中午宴席结束后,娘家人又要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招待下午那些同事和邻居等客人的到来。
他们有的在收拾桌子,有的在准备新的餐具和食材,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陆卫民和李艺清看着大家忙得不可开交,趁着还有点时间,便主动留下来帮忙了。
陆卫民帮着搬桌椅,摆放餐具,自己帮忙打下手,李艺清则在一旁帮忙洗菜、切菜等。
他们夫妻俩一直帮忙到下午四点钟,才拎着大包小包回安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