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顺利完成(2 / 2)
验完粮,就是过秤了。
粮站的磅秤像个铁疙瘩,两个人合力把麻袋一袋袋摞上去,称重员则慢悠悠地往秤杆上加铁砝码,手指轻轻拨弄着横杆上的刻度,直到秤杆稳稳地停在水平位置。
然后,称重员会拖长声调报出数字:“100——28斤——半!”
旁边记数工作人员会立刻在收据上写下数目,并且盖上红章,递给交公粮的农户。
称完重后,会有工作人员指挥交公粮的农户把自己交的公粮搬去后面的粮库。
粮库是红砖砌的,又高又大的。
而里面已经堆了半屋子的稻谷,金黄一片,像座小山。
谷堆上头架着一块长长的板子,只容一人通过,颤颤巍巍地斜插上谷堆顶端。而交粮的人需要扛着公粮,踩上去,走到最高处,把稻谷倒在谷堆上。
这时候稻谷会顺着斜坡滚落,沙沙作响,像下了一场金色的雨。
那时候,每个生产队、每户人家要交多少公粮,都是按田亩算的。
他们桂省今年的政策是每亩水田交公粮的比例是按亩产的18%上交。也就是说,种出来的稻谷,差不多五分之一要交给国家。
那时候的水稻产量可没现在这么高。还没有普及杂交水稻,化肥也金贵,农药更是稀罕物,所以一亩地能收个三四百斤稻谷就算不错了。
要是年景差,碰上旱涝虫害,收成还得再打折扣。
当然如果出现灾情,政府会根据减产的情况调整交公粮的比例,u最低能达到9%。
按照18%的交粮比例,每亩地差不多得上交60斤左右的稻谷。
陆卫民家现在包括外公外婆的水田在内,共有六亩半水田,这么一算,他们就得交上将近四百斤粮食。
交公粮是硬任务,必须完成。但粮站也不是只收公粮,如果谁家收成好,交完公粮还有余粮,也可以卖给粮站,这叫“征购”。
像陆卫民家这样,只有六亩半水田的农户,在交完公粮、留足一家人的口粮后,能剩下的稻谷实在不多。
一年到头,早稻加晚稻,顶多能卖个四五百斤,而这就是全家种田的一年的全部收入。
这四五百斤稻谷,按照粮站的征购价,一斤也就7、8分钱,全卖了也换不来多少钱。
所以说在农村种地,虽然可能是饿不死,但也绝对不会能靠种地发财。
这卖粮有的时候让人发愁的是,有些年份,粮站收粮时还不给现钱,只给一张盖着红章的白条子,说是“暂时周转不开,等年底结算”。
可这白条一拖很可能就是大半年,甚至一年,农户们攥着薄薄一张纸,心里却没底,都不知道这钱最后能不能拿到手!
粮站的墙上刷着大字标语——“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句话,在那个年代,就是农民们最真实的写照。
………
“同志,轮到你们家了,快点!磨蹭啥呢?后面还排着长队呢!”粮站的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喊,一边用草帽扇着风,额头上全是汗珠。
陆卫民他们兄弟姐妹四人赶紧把装满稻谷的麻袋从三轮自行车上搬下来。
在他们登记好了以后,大哥陆卫国走在最前面,趁人不注意,迅速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刘三姐牌香烟,满脸堆笑地递给验粮员:“同志,辛苦了啊!”
那验粮员眼睛一斜,见四下无人注意,顺手接过来往耳朵一放,嘴里打着哈哈:“嗯,你们动作快点,别耽误工夫。”
给烟是门学问,给一整包太显眼,容易被人说闲话;给一整条,那更不可能,谁家舍得啊!
所以一支烟刚刚好,既不算贿赂,又能讨个方便。
拿了烟的验粮员在验粮的时候,抄起一根铁签子,往麻袋里狠狠一捅,抽出来时,槽里带出十几粒稻谷。
他熟练地把谷粒倒在手心,用铁饼碾了碾,又捏起几颗丢进嘴里,“咯吱咯吱”地咬了几下。
每个袋子都被铁签子捅过,谷粒散落在地上,被来往的人踩进泥里。
“行了,搬去过秤吧!”验粮员吐掉嘴里的稻谷壳,挥了挥手。
陆家兄弟姐妹松了口气,没被挑出毛病。要是稻谷水分大了,就得拉到晒场重新晒,那可就麻烦了。
来到称重的地方,磅秤旁站着个精瘦的汉子,手里捏着铁砝码,慢悠悠地往秤杆上加。
“300——94斤——6两”他拖着长音报数,记账员立刻在收据上写下数字。
称完重后就是把公粮搬进粮仓里了。
粮仓的红砖墙上刷着“深挖洞,广积粮“的标语。
兄弟姐妹四人轮流扛着麻袋往谷堆上的踏板上爬,每走一步,木板就颤一下。
仓库里闷热得像蒸笼,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衣服早就湿透了,紧贴在背上。
到了跳板顶端,解开袋口,“哗——”金黄的稻谷倾泻而下。
倒完一袋,要把空袋子仔细折好,这麻袋还能用呢。
等最后一袋稻谷倒完,拿到盖着红章的收据,兄弟姐妹四人这才真正松了口气。
这次还算顺利,没被刁难,也没被退回。
而此刻粮站院子里,还有不少农户才刚刚过来排队。他们这些晚才到,估计是想在粮站外面过夜排队了。
陆卫民走出粮站,抹了把汗,看到西沉的太阳。
夕阳西沉,天边的云霞染上了一层橘红色。
交完公粮,今年上半年的任务总算完成了。
陆卫民他们兄弟姐妹四人立刻收拾好空麻袋,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
主要是再耽搁一会儿,天色完全暗下来,到时候即便是走国道也不是很安全。
回去的路上,此刻国道上热闹得像赶集似的,那些已经完成了公粮缴纳任务的农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那些带着孩子一起去交公粮的家庭们更是充满了欢乐气氛。
很多父母们会在交完公粮后带孩子们去县城逛一逛,买了一些零食之类的。
孩子们捧着父母买的零嘴,满心欢喜,一边吃着东西,一边跟着父母高高兴兴地踏上归途。
交完公粮的陆卫民他们兄弟姐妹,四个人,三辆自行车,一副轻轻松松的心情朝着家的方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