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见周明远(2 / 2)
这栋四层高的苏式建筑矗立在院区中央,灰黄色的外墙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
典型的苏联式建筑风格十分醒目——中间的主楼高耸,两侧配楼低矮,形成鲜明的三段式结构:顶部的檐角线条硬朗,中部的墙身方正厚重,底部的勒脚敦实稳固。
阳光照射下,建筑投下深深的阴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这楼看着真气派啊!”李艺清小声感叹。
陆卫民点点头。这种建筑风格是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期的产物,当时苏联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他们的建筑理念。
从东北的工厂到南方的机关大院,这种兼顾实用与威严的建筑风格曾风靡全国。
虽然如今中苏关系早已不复当年,但这些建筑依然默默见证着那段特殊的历史。
走进楼内,昏暗的走廊两侧是一间间办公室,磨石地面被岁月打磨得发亮。
两人沿着楼梯上到二楼,来到走廊尽头的一间办公室前。棕色的木门上挂着“奶水牛培育小组办公室”的白色标牌,字体是用油漆手写的,已经有些褪色。
办公室的门敞开着,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翻阅纸张的声音和低声的讨论。
陆卫民整了整衣领,轻轻叩响了门板。清脆的敲门声在安静的走廊里格外清晰。
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几位正在伏案工作的科研人员同时抬起头。
靠门最近的一位扎着麻花辫的女同志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用带着浓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问道:“同志,你们找谁?”
“我们来找周明远。”陆卫民脸上挂着诚恳的笑容,不自觉地搓了搓因紧张而微微出汗的手心。
女同志听到这个名字,恍然大悟般点点头:“周哥啊,他刚去资料室取材料了。”她转头看了眼墙上挂着的挂钟,“应该快回来了,你们可以在走廊的长椅上等一会儿。”
“谢谢。”陆卫民微微欠身,然后和李艺清退到走廊上。
斑驳的绿色长椅紧贴着墙边摆放,木质椅面已经被磨得发亮。
李艺清从手提包里掏出手帕,轻轻掸了掸并不存在的灰尘,两人才并肩坐下。
走廊里安静得出奇,墙上悬挂的农业宣传画已经泛黄,画中笑容灿烂的农民抱着金黄的稻穗,下方写着“科学种田,丰收在望”的标语。
陆卫民正想和李艺清说话,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
来人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子,身材瘦高,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怀里抱着几本厚厚的资料。
虽然与陆卫民记忆中的中年周明远相差甚远,但那标志性的浓眉和微微前倾的走路姿势,让他一眼就认了出来。
“周明远?周研究员?”陆卫民站起身,试探性地问道。
年轻人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露出腼腆的笑容:“对,我是周明远,不过不是研究员,只是助理而已。”他快步走近,腾出一只手伸了过来,“你们是陆卫民和李艺清吧?淑慧给我来电话了,让我帮一你们一把。”
陆卫民握住那只略显粗糙的手,这是一双经常下田劳作的手,掌心还有几处未愈的茧子。“对,我是陆卫民,这是我媳妇李艺清。”他侧身介绍道,“今天冒昧来访,真是打扰了。”
李艺清也上前一步,与周明远握了握手。
寒暄过后,周明远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笑容亲切地说:“你们是淑慧姐的好朋友,也好是我的好朋友,哪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
“那我们就不客气了。”陆卫民笑着说道,心里对张淑慧的细心安排又多了几分感激。
简单的客套过后,陆卫民直入主题,说明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想购买一套家禽孵化设备。
周明远听完,不自觉地皱起眉头,手指在资料册上轻轻敲打:“孵化设备?这玩意儿可不好买啊!”他挠了挠有些凌乱的头发,“现在这类专业设备都是计划内调配,市面上基本见不到。”
陆卫民点点头,目光坚定:“这点我清楚,所以我们特意来省城碰碰运气。”
周明远合上手中的资料册,“走,我带你们去见个人,这事他能帮忙。”
说完,周明远转身回到办公室,将资料交给同事交代了几句,然后快步走出来,领着陆卫民夫妻往农科院深处走去。
走在农科院的小路上,周明远热情地当起了向导。
初夏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指着远处一片片整齐的试验田和建筑,如数家珍地介绍道:“咱们农科院主要分三大培育基地,往东是农作物基地,研究水稻、玉米这些;北面是家禽基地,养着各种改良品种的鸡鸭鹅;西边最大的是家畜基地,我们奶水牛项目组就在那边。”
路两旁不时能看到身穿白大褂的研究员在田间记录数据,或是穿着工装的工人在维护设施。
周明远继续说道:“这些培育基地可都是咱们农科院的宝贝,里面研究的都是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将来要在全省推广的。”
陆卫民和李艺清一边听着,一边点点头。
走了约莫十分钟,三人来到一栋红砖砌成的长条形建筑前。
还没走近,陆卫民就听见里面传来此起彼伏的“咕咕”声,或还有扑棱翅膀的动静。
砖瓦房外墙刷着白灰,屋顶上整齐排列着通风口,门口挂着“优质蛋鸡培育基地”的牌子。
“你们稍等,我进去叫人出来。”周明远示意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车熟路地推开那扇漆成绿色的铁门。
门开合的瞬间,更多的鸡叫声和一股特殊的家禽气味飘了出来。
等待的间隙,李艺清好奇地透过门缝往里张望,隐约能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鸡笼和走动的工作人员。
陆卫民则注意到墙上贴着的防疫须知,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消毒流程。
不一会儿,周明远带着一位约莫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
这人身材敦实,皮肤黝黑,穿着沾了些许羽毛的蓝色工作服,手上还戴着橡胶手套,看起来不太像是一名研究员。
“这位是梁耀,梁哥。”周明远介绍道,“是我们农科院优质蛋鸡培育项目组的负责人。”
陆卫民连忙上前一步,伸出双手:“梁组长你好,我是武山县来的陆卫民,这是我爱人李艺清。”
梁耀摘下手套,露出一个朴实的笑容,用力握住陆卫民的手:“别这么客气,叫我老梁或者梁哥就行!”
他的手心粗糙有力,指节粗大,是常年干活的劳动人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