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备用计划(2 / 2)
他转头对李艺清解释道:“对,这个就是控制箱内温度的零件。其实孵化箱的原理并不复杂,关键是要能精准控制温度。”
说着,他用随身带的小本子画起了简易示意图:“阿清你看啊,孵化箱最核心的就是个恒温系统。它可以把温度要保持在37.5到38.5度之间,这个温度是孵化雏鸡最佳的温度。”
他的铅笔在纸上快速勾勒着,“如果自己自己制作孵化箱,只需要用纸箱做外壳,里面装上几个白炽灯泡作为热源,再配个温度控制器,基本上就能凑合着用了。”
李艺清凑过来看他的草图,好奇地问:“就像老母鸡孵蛋那样?”
“对,但比母鸡孵蛋更科学。”陆卫民点点头,继续解释道,“自然孵化时,母鸡会用自己的体温温暖鸡蛋,还要不时用爪子翻动。而恒温箱孵化雏鸡就是要模拟这个母鸡孵化的过程。”
他指着草图上的几个关键部件,“专业的孵化箱优势在于能精确控温,误差不超过0.5度,还不用翻蛋”
仓库昏暗的灯光下,陆卫民的眼睛却闪闪发亮:“最重要的是,这种设备不需要人一直盯着。设定好参数后,21天就能出一批雏鸡,比靠母鸡孵化效率高多了。”
他拿起一个锈迹斑斑的温控开关,一边仔细检查着触点还能不能用,一边继续说道:“要是能在这里凑齐零件,咱们完全可以自己组装一个简易版的。”
说到这里,陆卫民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之前在查看过资料,专业孵化箱还要考虑通风和湿度控制。不过咱们如果自己来做,可以简陋点保证基本功能就行,以后再慢慢改进。”
他的手指在零件堆里灵活地翻找着,时不时拿起某个元件对着光线检查。
李艺清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觉得这个只会读书的丈夫,如今谈起技术来竟头头是道。
她忍不住问:“这些知识你都是从哪学的?”
陆卫民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笑道:“多看了一些书和报,再结合实际琢磨呗。”他眨眨眼,“咱们既然要养鸡,功课总要做好吧!”
他们夫妻俩在旧货商店里转了一圈,找到了一些可以用的零件。但是他们并没有买,而是打算等农科院那边没有不成后再过来。
走出旧货商店时,正午的阳光直射在柏油路面上,蒸腾起阵阵热浪。
两人在街角找了家不起眼的粉店,木招牌上“老友粉“三个红漆字已经褪色。店里摆着四张掉漆的方桌,电风扇在墙角嗡嗡作响。
老友粉的香气在狭窄的店面里弥漫开来,那股独特的酸辣味刺激着食客的味蕾。同时它还是桂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小吃,在后世更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夫妻俩各自要了一碗三两的老友粉。
只见老板舀起一勺独家秘制的豆豉酱倒进烧热的炒锅里,接着将肉片、辣椒和酸笋放进去猛火翻炒,等将肉炒熟后放入青菜,最后再倒入骨头汤。
如果不吃辣的,可以不让厨师放辣椒。
汤是用猪骨和鸡架熬制了整整一夜的高汤,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
等锅里的汤烧开后,老板熟练地抓起一把雪白的米粉,扔进汤里煮上那么十几秒,然后麻利地倒入粗瓷大碗中。
最后再撒上一把葱花就完成了。
“两位的老友粉好了!“老板将两碗冒着热气的粉推到台面上。
陆卫民接过碗,先深深吸了一口气,酸笋的发酵香气混合着骨汤的醇厚,让人食指大动。
他上一世最喜欢的食物就是老友粉了,基本上一天三顿就有一顿是吃的老友粉。
第一口下去,酸爽开胃的汤底瞬间激活了味蕾,米粉滑嫩爽口,酸笋脆生生的带着微微的酒香,瘦肉片嫩而不柴,每一口都是绝妙的味觉体验。
虽然5毛钱一碗的价格在1980年并不算便宜——相当于半斤猪肉的价钱,但在这省城的闹市区,这样的价格只能说是一般。
店里坐满了食客,有穿着工装的工人,也有拎着公文包的干部。
大家都埋头嗦粉,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
角落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眼巴巴地看着父母碗里的粉,小鼻子一抽一抽地嗅着香气。
“怎么样,合口味吗?”陆卫民问媳妇李艺清。
李艺清已经吃得鼻尖冒汗,脸颊泛红,却还停不下筷子:“这酸笋太够味了!比咱们县里做的地道多了。”
她又喝了一口汤,满足地眯起眼睛,“就是有点辣,但越辣越想吃。“
店外的阳光透过朦胧的玻璃窗照进来,为这简单的一餐增添了温暖的氛围。
在这个物质还不算丰富的年代,一碗用料实在、滋味醇厚的老友粉,就是最抚慰人心的市井美味。
吃完午饭,陆卫民擦了擦嘴说:“走,咱们去百货商场转转,顺便给张淑慧带件谢礼。”
张淑慧毕竟给他们介绍了周明远,送个礼物给她当谢礼并不算什么。
李艺清刚要说什么,就被自己男人拉着登上了前往百货商场的公交车。
当“南市百货商场”六个鎏金大字映入眼帘时,李艺清不自觉地停住了脚步。
眼前这座四层高的建筑气势恢宏,正门上方悬挂着巨大的红色五角星,两侧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最新款的缝纫机和自行车。
进出的顾客川流不息,有穿着时髦的城里姑娘,也有背着竹篓的乡下妇人。
“这...这也太大了吧!”李艺清的声音有些发颤。
走进商场,她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南市的百货商场的分布为一层是日用百货,货架上整齐码放着搪瓷盆、暖水瓶、毛巾被;二层是服装布料,各色呢子料、的确良在灯光下泛着光泽;三层则是“高档商品区”,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甚至还有熊猫牌电视机,都用红绸带装饰着,四层则是一些杂物。
商场里人声鼎沸,售货员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
李艺清紧紧攥着陆卫民的衣袖,生怕在人群中走散。
她想起鸣山县那个只有两间门面的供销社,那里最贵的商品不过是一台华南牌缝纫机,平日里顾客稀稀落落,与这里的繁华简直天壤之别。
陆卫民进去到百货商场里面后,神色很平静。
在重生回来的他眼中,这所谓的“豪华商场”实在简陋,那斑驳的墙皮、裸露的电线、水泥地面上的裂痕,与后世那些光可鉴人的购物中心相比,简直像个小卖部。
但是他也知道,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购物天堂”,其地位不亚于首都的赫赫有名的王府井。
但是,再过些年,这座已经成立有了快二十年商场很快就会被淘汰了。
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随着周围这种新百货的建起,这家老牌的商场几年后就会门可罗雀,最终关门大吉一样。
但现在,它依然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是老百姓们心中“现代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