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诛杀元勋(2 / 2)
“末将遵命。”卫泽下去了。
孔灵龟忽然举步上前,行礼道:“都督初次来前学院,我等专门为您准备了一场辩论,本想放到会议室进行。如今看来,有着无数学子观看的广场才是最为适合的地方。”
“辩什么内容?”卫铉知道学术辩论是古之即有,春秋战国、秦朝汉初的百家之争比较极端,他们为了让人接受自家学术主张,有时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学术辩论依然存在,不过此时的百家你中有我、你中有我,再也难分你我。学者所辩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孔灵龟拱手道:“都督,今天辩证议题是德、法之辩;正方主张德治、反方主张法治。此项辩题源于上党行台执政纲目。”
“好。”卫铉点了点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辩题,祭酒安排吧。”
“喏。”孔灵龟应了一声,让人将准备好的、杰出的正反双方学子叫来。
不时,三十名学子走上前来,三方分成三个泾渭分明的阵容。
随着钟声响起,学子们开始激辩。
其实德治和法治之争由来以久。前者重自律、轻他律;重教育、轻监督;重人治、轻法治;一切当以劝导影响和提高百姓的道德觉悟,诉诸“良心良知”,诉诸“道德信念”。激励百姓的道德情感、强化百姓的德意志、增强百姓荣辱观念,培养出“荣辱之心、羞耻之心”。最终增强其责任感、羞耻感,使百姓意识到自己如果不能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社会道德要求,就会受到公众谴责和唾弃,无法立足。
主张法治的学子认为德治回报小、成效慢,且因为没有一个固然的准绳,以至不法分子、心存侥幸之徒去钻空子。要是树立明确的律令,大家都能在标准范围之内行事。
长此以往,百姓必将规避凶险,按律法行事。
推崇德治者加以反对,他们认为普通老百姓思想蒙昧,大字不识一个,朝廷便是创立再多的律法,他们也不懂。若将世俗本就存在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恕、悌发扬光大,百姓自然不会铤而走险。
但是主张法治的学子在认可世俗道德的同时,认为百姓需要律法来规范,因为世俗的道德约束不了心存侥幸之辈,只有定下严格的律法,心存侥幸之辈才会老实下来,光靠“约定俗成”的世俗理念远远不够。
第三方则认为以德治心、以法治行才是王道。
三者之间,卫铉认同德法并治的观点。德、法是两条腿,缺一不可的存在。两者之间不应该相互排斥。
德治跟法治看似是背道而驰,但两者实则是相辅相成,主张德治是要每个人都去当道德圣人,只要所有人都是道德圣人了,自然也没有作奸犯科之事了。但人皆有私心,纯粹的没有约束的道德要求人们如何如何,可实际上,根本是行不通的。
法治看似严苛,但是它却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给所有人划下一条底线。而魏朝自从宣光政变之后,整个王朝礼乐崩坏、无君无父,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法治彻底崩溃。
卫铉这两年大力推行法治,不断完善着律法、加大执法力度,这才有今天之气象。
上党行台七郡虽非天子脚下,但是在他从严治理、依法办事之下,却远比京城还要安定。在这彭和当中,德治什么的,一点作用都没有用。
当然了,若是人人知礼,天下也不会乱。但这根本不现实。所以加大需要教育力度,教育人们知廉耻、畏严法。
唯有如此,才能让犯罪一天天的减少。
当卫铉旁征博引,一一举实证。三支队伍尽皆心服口服,尤其是推崇德法并重的队伍更是欢声雷动。
“农学治饿、医学治病、儒学治心、法学治行、兵学治军、工学和商学致富、杂学陶冶情操……诸学缺一不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尔等理当取长补短,融百家之所长为一体。千万不要墨守陈规。”卫铉对三十名学子了勉励一番,作出了定论。最后向孔灵龟道:“孔祭酒,正所谓‘理越辨越明,法越辩越清’,这样的辩论多多益善。节假日也要带领学子走出学院,体验民生之多艰。如今才能学以致用,明了民间之疾苦。”
“谨遵都督教诲。”孔灵龟肃然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