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攻打建康的前夕(1 / 2)
二月初一·建康城外
时光飞逝,又熬过了艰难的十三天!建康城外的局势,已然天翻地覆。侯景叛军的规模依旧在疯狂膨胀,建康周边郡县零散的梁军、闻风而来的流民、乃至一些心怀异志的地方豪强武装,纷纷汇聚到侯景那面仓促树起的大旗下。短短时日,侯景麾下号称的兵力,已从最初的十万,急剧飙升到了骇人听闻的二十万!
然而,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侯景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虚浮与焦虑。他清楚地知道,这二十万人中,真正能算作正规军、可堪一战的,只有他自己从石头城带出来的五千核心老卒,以及京口大营守将庄胜率军成建制投降带来的三万人马。满打满算,能依靠的骨干不过三万五千之数。
其余十几万人,大多是乌合之众,或是被裹挟的百姓,或是只想趁乱劫掠、浑水摸鱼的投机之徒,打顺风仗或许还能壮壮声势,一旦战事不利,顷刻间就会作鸟兽散。
“二十万……呵呵,听起来吓人而已。”侯景在中军大帐内踱步,帐外是喧嚣鼎沸、纪律涣散的庞大营地,他的眉头却始终紧锁,“真到了刀刀见血的时候,能靠得住的,还是咱们自己的老兄弟。”他对侍立一旁的王伟、徐思玉等心腹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底气不足。
谋士徐思玉察言观色,深知主公忧虑,他上前一步,自告奋勇道:“大将军,建康城内情况不明,萧衍老儿究竟还有多少底牌,我们一无所知。属下愿以讲和为名,亲自入城一行,一则探听虚实,观察守军士气、城防布置;二则,或许能迷惑萧衍,为我军调动争取时间。”
侯景眼睛一亮,眼下强攻风险太大,若能通过谈判窥得城内虚实,甚至拖延时间,自然是上策。“好!思玉有此胆识,甚好!你即刻准备,进城去见那老皇帝!”
---
建康宫城·内殿
梁帝萧衍此刻正坐在内殿的软榻上,手中虽然捻着佛珠,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他做梦也没想到,侯景之乱会发展到如此地步!不止是江南流民,连京口大营这样的重镇都整军投敌!
去岁北伐,精锐中军损失殆尽,如今偌大的建康城,能战之兵竟只剩下一万余人!他迫切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散布各地的宗室诸王和州郡兵马前来勤王救驾。
因此,当内侍禀报侯景派来使者徐思玉请求讲和时,萧衍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答应了。“快宣!朕要亲自问他!”
在内殿接见徐思玉时,萧衍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气度和谈判的“诚意”,下意识地就想屏退左右侍卫。
一旁的中书舍人高善宝大惊失色,急忙上前一步,压低声音劝阻:“陛下!万万不可!徐思玉乃是从叛军营中来,是真是假,是忠是奸,难以分辨!岂能让其与陛下独处一殿?若有闪失,臣等万死莫赎!”
然而,深受萧衍信任的朱异,为了显示自己“洞察人心”,却在一旁不以为然地帮腔:“高舍人未免太过谨慎了。徐思玉不过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陛下天威面前,安敢造次?怎可能是刺客之流?”他这话既是为了迎合萧衍急于谈判的心思,也是出于对徐思玉的轻视。
没想到,徐思玉进宫后,行礼完毕,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了朱异脸上!徐思玉昂首挺胸,声音清晰地说道:“陛下!朱异、高善宝等奸佞小人,蒙蔽圣听,把持朝政,祸乱天下,致使民怨沸腾!我主淮安王悲天悯人,不得已起兵,只为清君侧,除国贼!恳请陛下允准我主带甲入朝,诛杀奸臣,还朝堂以清明!”
朱异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火辣辣的,仿佛被当众剥光了衣服!他刚才还在为徐思玉辩护,转眼就被对方指为头号奸臣!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尴尬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最终只能强作镇定,把头一扬,假装没听见,厚着脸皮继续留在殿上,但那份难堪,谁都看得出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梁帝萧衍虽然对“清君侧”的提法感到不悦,但他此刻更关心的是如何稳住侯景,争取时间。他竟没有动怒,反而顺着徐思玉的话,开始讨论起如何“解决争端”。双方各怀鬼胎,居然谈得“非常愉快”,最后达成了一项空洞的协议:搁置争议,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为了显示诚意,萧衍决定派中书舍人贺季作为自己的使者,带着他亲笔书写的、充满安抚言辞的诏书,随徐思玉一同前往侯景大营回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