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萧绎中阳谋(1 / 2)
二月初七·江陵·郡守府
湘东王、江陵太守萧绎的怒吼声几乎要掀翻郡守府的屋顶,他手中紧紧攥着一份不知从何而来的檄文,身体因极致的愤怒而微微颤抖。
那份檄文以他的名义发出,痛斥侯景乱国,号召天下州郡会盟于南昌,共举义兵,勤王讨逆!更要命的是,檄文末尾,赫然盖着他湘东王萧绎的私印!
“说!是谁?!是你们谁背着我,发的这份檄文?!”萧绎双目赤红,如同被困的野兽,目光凶狠地扫过堂下噤若寒蝉的文武官员,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刺骨的寒意。
堂下一片死寂,官员们个个低眉顺眼,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被这位疑心极重的大王盯上。
萧绎走下主位,如同审视犯人一般,仔仔细细地盯着每个人的脸看了一遍,试图从他们细微的表情中找出破绽。然而,他看到的只有惶恐、茫然和一丝无辜。
这让他更加烦躁。他猛地将檄文摔在公案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厉声质问道:“既然都不是你们发的,那这上面的私印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它自己长腿跑上去的不成?!”
一阵难堪的沉默后,站在武将队列中的王琳,仗着自己是萧绎的妻弟,小心翼翼地低声开口道:“姐……大王,会不会……会不会是北面的汉军搞的鬼?他们不是一直想插手江南事务吗?”
“放屁!”萧绎立刻粗暴地打断了他,唾沫星子几乎喷到王琳脸上,“我和孝宽亲如兄弟!汉军发这份檄文有什么用?难道他们会好心帮我们梁国平定内乱吗?这绝不可能!这一定是我们梁国内部的人干的!是有人想把我架在火上烤!”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内部政敌的阴谋。
王府长史周弘正,一位老成持重的官员,沉吟片刻,顺着萧绎的思路分析道:“大王,若按此推断,能有手段仿造大王印信,又有动机行此事的……那只可能是建康方面,陛下……或者太子的人了。”
他隐晦地指出了最大嫌疑对象,其实这份檄文正是汉军间谍精心策划的杰作,目的就是搅乱南梁局势,逼萧绎出兵。
萧绎阴沉着脸,眼神闪烁不定,半晌没有言语。他背着手在堂内焦躁地踱了几步,突然停下,用一种仿佛看穿了一切阴谋的语气,斩钉截铁地说道:“父皇如今被困在台城,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发出这样的信?这一定是萧纲那个狗贼!是他和侯景串通一气,设下的圈套!想用这份假檄文骗我去建康,好趁机把我们一网打尽!”
他越说越觉得自己的推断合理,胸中怒火更炽,忍不住继续破口大骂太子萧纲不念兄弟之情,手段卑劣。
堂下众臣闻言,心中滋味各异,但大多选择默不作声。郡丞袁宪低着头,嘴角微微下撇,内心充满了鄙夷:“如今国难当头,侯景叛军肆虐,太子殿下身陷囹圄,陛下安危未卜。身为宗室亲王,手握重兵,不思为国锄奸,扫清叛匪,反而整天躲在江陵装病,找各种借口不愿勤王,现在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太子与叛贼勾结?简直是不知所谓,昏聩至极!”
萧绎见自己一番“高论”之后,堂下依旧是一片令人难堪的沉默,无人附和,也无人反驳,不禁感到有些尴尬和下不来台。
他干咳两声,重新坐回主位,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带着烦躁:“好了!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檄文想必也已传遍各地。大家都说说,现在该怎么办吧?”
小将杜龛年轻气盛,率先出列,抱拳朗声道:“大王!既然‘明诏’已发,天下皆知是大王您首倡大义,号召群雄共讨国贼侯景。各地州郡纷纷响应,愿奉大王为盟主!此乃天意民心所向!末将以为,大王应当顺应时势,即刻启程,前往南昌主持会盟!届时凭借大王扭转乾坤、再造社稷之不世功勋。将来……必有回响!”
杜龛这番话说的颇为隐晦,但意思很明白:事情已经这样了,您就顺水推舟去当这个盟主,等平定了叛乱,凭借这天大的功劳,到时候登基称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番话在正常人听来,有理有据,极具诱惑力。可萧绎他不是正常人!或许真是他父亲萧衍在他幼年时给他治疗眼疾,连带着把他的脑子也治得有些异于常人了。
他非但没有被说动,反而用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杜龛,觉得这个年轻人过于积极,言辞闪烁,其心不诚,未必真的向着自己。他要的是万无一失的保证,是群臣跪地痛哭流涕的恳求他登基,而不是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或许可以”、“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