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大结局(2 / 2)
原炎地王邑,华夏都城。
汇报战事的边境将领退下后,苏启问道:“父君,为什么边疆总有杀不完的蛮族?”
苏毅笑了笑:“因为他们见我们东西好,总是想抢过去!”
“可儿臣听统领的意思,他们好像没招惹咱们!”
“你错了!”苏毅起身,指着墙上的地图道,“这块土地本来是我们的,他们来了就不想走。”
“欺压我们的庶民,意图长居于此,土地能白白拱手让人吗?”
“一个国家,领土太小是万万不能的。”
“可这片地不是不能种粮食吗?”
“土地除了种粮食外,用处多了!”苏毅解释,“你要记住,咱们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
“……”
天阙山。
在炎地东部。
是历代圣王登顶封禅之所。
苏毅乘车去东夷郡视察时,曾自山下大道经过。
广袤平原上,天阙山拔地而起。
相对高差大,视觉效果极其震撼。
是年春。
地方官员、朝廷大臣的不断上书下,苏毅着礼部选定了吉日。
他自忖没有半点要展露功绩的想法,也没有朝任何人透露。
总之,隔三岔五,臣僚就要以发现祥瑞、天下太平为由,请求封禅。
苏毅也有意昭告天下。
这新都的选址,以及构想的国号历法。
所以,便应了下来。
东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在中央为官的诸侯,乘着马车,个个心神荡漾。
他们都参与朝廷的决策,身为权力中枢的一员,跟着君主封禅,是无比的荣耀。
礼部官员、史官、其他各部臣僚也有随行。
姚羽跟苏启就跟在苏毅身边。
其他妃子、子女,苏毅以国家大典,非外出游玩的原因,让她们留在国都。
君主车驾居中。
队伍前方禁军开路,后方是浩浩荡荡的百官车队。
队伍后面,还跟着几家,穿着各异的化外使臣。
整个队伍绵延几里,旌旗蔽日。
所过之处,地方官员及庶民,热烈迎接。
队伍提前三日,即在山下扎营。
吉日前一天。
便要登顶,否则赶不上吉时。
庞大的仪仗队伍像一条长龙,沿着盘山道,缓缓上山。
“这星辰好像能抓住一样。”苏启在山顶的行宫院里。
几岁的孩子背着小手,仰头看天。
“太子殿下。”侍女拿着披风,“山上夜里风大,您小心着凉。”
“明日还要早起,殿下还是要早些休息的。”
“一会在回去。”苏启摆摆小手。
“妹妹要是也在就好了,这星辰跟她眼睛一样亮。”
“小公主太小,受不住寒气。”
“那你知道什么是寒气吗?”苏启问道。
…
四更天。
山顶已经是灯火通明。
行宫内外,侍女侍从礼官都已经就位。
苏毅起床,洗漱、用餐。
“苏,鸾刻意嘱咐我帮你更衣。”姚羽已经穿戴整齐。
衮服琐碎又厚重,冠冕、佩玉又多有讲究。
众臣僚就位。
礼器、祭品陈列完备。
等到安排就绪。
东方已经有鱼肚白出。
在礼官的唱赞声中,苏毅步履沉稳的登上圜台。
东方即白,云海翻滚。
太阳跃出地平线,金光撒上圜台,苏毅身上华服熠熠生光。
这天人交融之际,强烈的神圣感于每个人心间蔓延。
苏毅微微眯着眼睛。
登天阙而小天下。
这苍茫大地,终究由他来主沉浮。
登顶于山顶圜台祭天,下山于山脚方坛祭地。
“礼仪既成,普天同庆!”司仪喊的嗓子沙哑。
“新时代已经开始,但一直未曾昭告这个世界!”
苏毅若有所思的,看看遥远的西方。
“吾决定,建国华夏。定都中部炎地,更其名为沧阳。”
“即日起,凡我华夏国人,当守华夏历、行华夏法!”
“普天之下皆华夏土,率土之滨皆华夏民!”
“自此,无有诸侯封疆,天下一统,万民一家!”
“天下一统、万民一家!”
“……”
山下呼声响彻云霄,震彻天地。
前华夏史——太祖本纪记载:
太祖,其兴于南微。
初,天下割裂,诸侯争相为利,加之四夷交侵,民不聊生。
太祖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知分封制乃天下动乱根源。
因此以神通,作奇器以富国,行仁政收民心。
教民牛耕,授以水车。废奴分田、轻徭薄赋。
更能洞察人心,以份额、技术为本,使诸侯甘心亲附。
创金帛赐爵以收诸侯之权,不战而屈天下诸侯。
后又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财力。
建立中央常备军,实现兵来于国,将出于朝。
统一货币……
有后世史家盛赞:华夏太祖一生,功绩无数。
然其主要功绩有三:
其一,制礼作乐,革故鼎新,发明文字,且推行天下,让当时的时代从神权的思想下,逐步解脱出来,为华夏族后来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奠定了基础。
其二,致力于书同文、车同轨,又辅之以天府学宫的文化认同,塑造了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人们心中,强大的文化内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后华夏族饱经风霜,依旧巍然矗立,与太祖之化脱不开干系。
其三,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将广大土地纳入版图,又辅之以郡县制度,成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的模式。
…
天阙山下。
车队重新开拔。
几个史官凑在一起商议。
“如今封禅已毕,神使大人功业比天还高。”
“古之圣人事迹流传不衰,神使大人却不让大家记述。”
“我看,要不咱们在这天阙山,找块雄石,刻下神使功绩,也好昭告天下,流芳百世。”
“好主意!”
……
(全文完)
(后续会有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