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供需适配·青禾应机(1 / 1)
共生学院的试验田刚完成本源禾主导的本源共一巩固,青禾就被伴生苗的异常“偏枯感”惊醒——叶片上三十色生态纹虽围绕本源核心有序流转,却在局部出现明显偏差:融域禾的淡灰绿融域纹泛着“能量缺痕”(纹路边缘发虚),雾区生态对应的映射区域更是黯淡;而冰原禾的淡蓝冰纹却泛着“能量溢痕”(纹路边缘过亮),甚至有细碎的能量光点向外散射;最关键的是,所有生态纹与本源核心间的“能量输送线”,仍保持着均匀粗细,完全没根据生态需求调整。
“不是本源不足,是能量供需错配了!”青禾指尖抚过融域纹的缺痕,触感微凉,布囊中的三十颗种子里,融域禾、雾生草种子泛着淡灰(能量不足),冰禾、时禾种子却泛着淡蓝(能量过剩)。她冲进供需观测室时,秦雪正盯着实时需求监测屏满脸焦急,屏幕上雾区的“能量需求曲线”已超出供给线两成,冰原的需求曲线却低于供给线三成,形成明显的“供需剪刀差”。
“刚收到供需族的传讯,”秦雪调出生态需求图谱,“他们世代感知各生态的动态需求,发现近十日雾区因雾生草大面积繁殖,跨域能量需求激增;冰原则因时空锚定稳定,时空能量需求大幅下降;但本源能量仍按‘平均比例’分配,导致雾区能量不够、冰原能量浪费,甚至出现冰原能量溢出冻结土壤的情况!”
秦逸的星辰剑投射出的闭环虚影中,本源核心的紫金能量流像十条均匀的溪流,流向各维度生态:雾区方向的溪流细得像线,雾生草的透明叶片因能量不足开始卷曲;冰原方向的溪流却泛滥成河,地面结着一层薄冰,冰禾的根系被冻得泛白;更糟的是,长期固定供给让草甸、河谷等生态失去自主调节能力,嵩禾遇到能量波动就叶片发黄,河禾的溶淤能力也随能量波动忽强忽弱,“我们之前实现了本源共一与维度协同,却忘了‘需求是动态的’——就像给不同饭量的人端同样多的饭,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完,还会养成依赖。”他看向青禾,“这次要守护的是闭环的‘动态韧性’,得靠供需族的需求感知力,结合各族对生态特性的把握。”
青禾的指尖轻触伴生苗的能量输送线,布囊中本源禾、协维禾、融域禾的种子同时亮起,三种光芒交织成淡天蓝的“供需纹”(动态适配需求的信号),“我带这三种种子去,结合本源禾的‘本源能量调控’基因(调节本源总输出)、协维禾的‘维度需求感知’特性(精准捕捉各生态需求)、融域禾的‘跨域能量输送’能力(灵活调配跨生态能量),培育能‘动态分配本源能量’的作物。”她将本源共生晶、协维共生晶与供需族的“供需玉”(感知实时需求的圣物)按“本源-维度-需求”顺序排列,以绿韵本源与各生态需求样本为引凝练成“供需共生晶”,“这里藏着各生态的动态需求记忆与本源调控密码,能唤醒新作物的供需适配能力。”
三日后,传送阵落在供需族聚居地与雾融坡、溯原谷交界的“供需谷”。刚踏出阵门,青禾就感受到供需失衡的鲜明对比——雾融坡方向的雾霭变得稀薄,雾生草的叶片卷曲发黄,雾灵正背着装有能量液的竹筒,逐株给雾生草补水;而溯原谷旁的冰原区域,地面结着薄冰,冰禾的叶片上挂着冰晶,时衍正用协维玉疏导过剩的时空能量;供需谷中央的“供需坛”上,供需玉泛着淡天蓝的光,玉面投射的需求图谱中,雾区的需求点闪烁着红光(紧急),冰原的需求点闪烁着蓝光(过剩)。
供需族的供需(身着淡天蓝纹袍,指尖能浮现需求波动波纹)手持供需玉赶来,玉面的需求纹实时跳动:“我们的‘需求感知术’能监测每片生态的能量消耗——雾生草每繁殖一片,跨域能量需求就增加一成;冰原的时空锚定每稳定一天,时空能量需求就减少半成。”她指尖浮现出雾区与冰原的需求波纹,一道急促、一道平缓,“可本源能量分配还按老比例,就像用固定的瓢给变化的碗倒水。”
雾灵抱着几株卷曲的雾生草赶来,草叶上的雾珠几乎消失:“雾区每天要缺两时辰能量,雾生草开始枯萎,雾栖虫都快没地方躲了。”时衍踩着薄冰赶来,冰面下的冰禾根系泛着白:“冰原的时空能量多到用不完,都冻住土壤了,冰禾吸收不了,反而会被冻伤。”草甸族的阿禾也赶来,手里的嵩禾叶片半黄半绿:“草甸的能量时多时少,嵩禾都不知道该怎么生长了,有机肥分解也跟着乱了节奏。”
青禾跟着供需、雾灵、时衍、阿禾深入供需谷腹地,才看清危机的本质:供需坛连接各生态的“能量输送管”(透明光管)粗细均匀,雾区的光管里能量流细如发丝,甚至出现断流;冰原的光管里能量流满溢,顺着管壁向外滴落,在地面凝成冰晶;草甸的光管能量流忽快忽慢,嵩禾的根系在能量流波动中反复收缩舒展,根本无法稳定吸收;本源核心的紫金光芒虽仍凝练,却因部分能量无法被有效利用,开始泛起细微的“浪费纹”(未被吸收的能量折射痕迹)。
“我们的‘供需调节仪式’能暂时调整输送比例,却跟不上需求变化速度,”供需将供需玉放在输送管旁,雾区的光管暂时变粗,冰原的变细,“仪式每半个时辰就要重做一次,族人都快撑不住了——就像用手堵着漏水的水管,堵了这边漏那边。”青禾将雾区、冰原、草甸的能量需求样本放在供需共生晶旁,晶体立刻泛起淡天蓝微光,样本中的需求波纹竟开始与本源能量流同步——动态需求记忆果然能唤醒适配能力。
当夜,青禾在供需谷的“供需枢纽”搭建“应机共生棚”。她将本源禾、协维禾、融域禾种子与供需谷的“需求草”(感知需求波动的植物)碎片、供需坛的“供需土”(承载需求信号的土壤)杂交,浸泡在融合了供需共生晶能量与“应机液”(供需玉提纯液+各生态需求样本+本源能量水混合)的“适配液”中——借鉴本源禾的“本源按需输出”基因(根据总需求调节本源能量释放量)、协维禾的“实时需求捕捉”特性(每秒更新各生态需求数据)、融域禾的“柔性能量输送”能力(根据需求调整输送管粗细,避免浪费),让新作物既能“感知需求”,又能“灵活调配”,实现“需求-分配-利用”的动态闭环。
楚瑶带领火灵族搭建“需求缓冲层”,用火焰能量暂时储存冰原过剩的能量,为雾区应急补给;林墨用雷光剑在供需沿线刻下“应机纹”(模拟需求波动的动态纹路),引导能量流随需求变化;供需族、雾灵族、时渊族、草甸族与各族少年协作——供需实时监测需求变化,雾灵记录雾生草繁殖速度,时衍测算冰原时空稳定度,阿禾观察嵩禾能量吸收情况,为新作物提供实时需求数据。
三日后,幼苗破土而出,叶片泛着淡天蓝的光泽,表面布满了“供需点”(细小的天蓝光点)与“需求感知纹”(嵌在叶片上的动态需求动画)——供需点能实时接收各生态的需求信号,像无数个微型接收器;需求感知纹则循环播放各生态的需求变化(雾生草繁殖与能量需求的关系、冰原稳定与需求的关系),指尖一碰就能听到供需族的“需求歌谣”;根系分为“需求捕捉根”(连接各生态,实时获取需求数据)、“能量调配根”(调节输送管粗细,分配本源能量)、“浪费回收根”(收集未被吸收的能量,重新输送给需求生态),形成“需求感知-动态分配-能量回收”的三重适配网络。
“就叫它‘供需禾’!”青禾轻触叶片的供需点,淡天蓝的信号波立刻扩散——需求捕捉根瞬间接收到雾区的紧急需求,能量调配根立刻调浓雾区的输送管,将冰原过剩的能量通过浪费回收根转移过去;冰原的输送管自动变细,地面的冰晶开始融化;草甸的输送管根据嵩禾的吸收节奏,让能量流变得平缓稳定;她再触需求感知纹,叶片上浮现出雾生草每繁殖一片,输送管就自动加粗一丝的画面,“它就像‘能量的智能管家’,知道谁需要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再也不会浪费或短缺。”
然而,第七天的清晨,一场“需求突变风暴”冲击供需谷——雾区突然爆发“雾生草疯长”(因前几日能量补给,雾生草进入快速繁殖期),需求瞬间增加五成;冰原则因突发轻微时空波动,时空能量需求临时回升三成;草甸的食虫鸟数量激增,导致嵩禾的能量需求也同步上升,三重突变让供需禾的需求捕捉根出现“信号拥堵”,能量调配暂时滞后:雾区的输送管虽变粗,却仍赶不上疯长需求,雾生草开始大面积枯萎;冰原的输送管因需求回升却未及时调整,再次出现能量过剩;草甸的能量流波动加剧,嵩禾的叶片又开始发黄。
供需立刻带领供需族举行“需求献祭”,将自身的需求感知力注入供需玉,玉面的需求信号波强度提升十倍,暂时缓解拥堵;青禾则让各族人按“生态需求优先级”,手牵手围绕供需禾站成圈,将各自生态的需求信号通过掌心传递给供需禾,“动态适配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预判!”她将供需共生晶嵌入供需禾的根茎,“让我们一起告诉它,未来一刻的需求会是什么样!”
伴生苗的根系顺着晶体中的需求记忆,连接起每个人的感知,绿韵能量、各生态需求信号、供需感知力交织成巨大的淡天蓝光网,将供需谷、雾融坡、冰原、草甸全部覆盖。当光网与供需禾的供需点、需求感知纹同步运转时,奇迹发生了:供需禾的需求捕捉根突破信号拥堵,实现“需求预判”——提前两刻钟感知到雾生草的疯长需求,提前调整输送管;冰原的需求回升也被预判,输送管及时变粗,避免能量过剩与短缺;浪费回收根将所有未被利用的能量,精准输送给需求最紧急的区域;更妙的是,供需禾在各生态作物中刻下“自主需求调节纹”,让作物能根据自身生长状态,向供需禾发送需求信号,彻底摆脱“能量依赖”。
供需危机平息后,供需谷成了闭环的“动态适配中心”:供需禾生长在供需坛上,淡天蓝的供需点像跳动的需求指示灯,实时闪烁着各生态的需求状态;雾区的雾生草重新舒展叶片,透明的叶片在能量流中泛着光泽,雾栖虫在草间筑巢;冰原的薄冰完全融化,冰禾的根系恢复翠绿,时空能量被精准利用,时轮盘转动得更加平稳;草甸的嵩禾叶片全绿,食虫鸟在草间穿梭,能量流顺着根系稳定吸收,有机肥分解也恢复正常节奏。
供需与各族少年在供需禾旁建立“应机学堂”:供需教大家感知需求波动,雾灵教大家预判雾生草生长需求,时衍教大家测算时空稳定后的需求变化,阿禾教大家观察作物自身的需求信号;阿风学会用融冰历结合供需玉,预判冰原的时空能量需求;阿芽培育出能“自主发送需求信号”的“应机菌群”,菌群会根据土壤肥力,向供需禾发送能量需求;阿禾则在嵩禾中加入了自主调节基因,使其能根据叶片颜色,自动调整能量吸收量,“现在我们的生态不再是被动等能量,而是能主动说‘我需要多少’,供需禾就像最懂我们的朋友,总能及时回应。”
半月后,秦逸和阿珠来到供需谷时,看到的是一派“动态平衡”的生机景象:供需禾在供需枢纽茁壮成长,淡天蓝的供需点实时闪烁,能量输送管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粗细;雾生草成片生长,叶片透明却不枯萎,雾栖虫的光点在草间形成流动的光带;冰原的地面干爽,冰禾与时空能量完美适配;草甸的嵩禾与食虫鸟形成稳定的能量循环,阿珠抱着的小雏菊蹲在供需禾旁,花朵的根须接入需求捕捉根,花瓣上竟浮现出淡天蓝的需求纹,能根据自身缺水程度,向供需禾发送补水信号,“小花说供需禾让它也能‘说话’了,渴了就发信号,再也不用等我们浇水,太神奇了!”
青禾将供需禾种子收入“共生百宝箱”——现在宝箱里已有三十一颗种子,供需禾的淡天蓝供需纹像条“动态纽带”,将本源核心与各生态的需求牢牢连接,形成“本源共一-动态感知-按需分配-永续利用”的终极韧性闭环。回程的路上,伴生苗的叶片上,三十一色生态纹与十一维维度、本源核心、供需系统完美融合,供需纹像灵活的脉络,让能量流随需求自由调配,形成一张“动态适配的天地共生网”。
秦逸望着闭环图,眼中满是赞叹:“我们以前以为本源共一是终点,却忘了‘动态适配’才是让闭环永远有韧性的关键,”他拍了拍青禾的肩,“你做到了让共生从‘静态共一’走向‘动态应机’,这才是真正的与天地同息、随万物应变。”
当他们回到绿洲,试验田的闭环图已新增了供需禾的淡天蓝供需纹——供需禾种在供需枢纽位,需求捕捉根连接各生态,能量调配根连接本源核心,浪费回收根覆盖全闭环,实现“一禾应万需,能量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