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真定府风波(1 / 2)
天佑四年,二月初七,夜,开德府,秦王府。
海东青“雪影”带来的西北急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秦王府留守人员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尽管陈太初已亲率精锐驰援汴梁,但这座王府依旧是整个北方权力网络运转的核心。新任大管家陈顺,年纪虽轻,却深得陈太初信任,处事沉稳。他深知这封来自凤翔府种彦崇的密信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验明印信笔迹后,立即动用陈太初留下的最高等级信鸽渠道,将消息原封不动地向南追传。
几乎与此同时,驰援汴梁的官船队,夜泊黄河渡口。
陈太初站在船头,任凭寒冷的河风扑面,目光如炬,凝视着南方沉沉的夜空。汴梁方向的火光,即便相隔百里,似乎也能隐约感受到那份动荡与焦灼。亲卫呈上陈顺转来的密信,他就着船头气死风灯的光亮,快速阅毕。
信中是种彦崇对局势的详细分析、与岳飞换防的建议,以及深深的忧虑——一旦岳飞率岳家军主力东进勤王,吐蕃都护府防线必然空虚,若西夏或吐蕃各部趁虚而入,西陲危矣!
“种家小子,果然有几分见识,未辱没种家将门之名。”陈太初低声赞了一句,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种彦崇不仅看到了汴梁的危机,更想到了后续连锁反应,这份战略眼光,在年轻一代将领中实属难得。
他当即转身回到舱内,铺纸研墨,略一沉吟,便笔走龙蛇:
“彦崇吾侄:
信悉,所言切中肯綮,深慰吾心。汴梁之事,我已亲赴,汝不必过分忧惧。吐蕃乃国家西陲屏障,万不可有失。汝之换防策,正合我意。即刻依计行事:**
一、飞鸽传书岳飞,令其尽起岳家军精锐,但留副将王贵率两万兵马,并征调当地蕃兵,严守青唐城、湟州一线要隘,虚设旌旗,广布疑兵,务保西线无虞。
二、汝可遣麾下大将曲端,率凤翔锐卒一万五千,星夜兼程,接管兰州、会州防务,与王贵部形成掎角之势,策应吐蕃都护府。
三、换防毕,岳飞可亲率五万主力,东出大散关,沿渭水急进,兵锋直指京兆府(长安),震慑关中,隔断西夏与汴梁逆贼可能之勾连,待我号令,会师汴梁!
四、另,速派快马,分头告知河东路太原府节度使赵虎、永兴军路安抚使吴玠:谨守封疆,加固城防,严密监视北辽、西夏动向,无我亲笔手令,一兵一卒不得擅离防区!汴梁之事,我自有分寸,勿使胡虏有可乘之机!
五、河北西路……”写到这里,陈太初的笔顿了一下。陆宰、陈忠和正在那里清查田亩,地处中原腹心,若汴梁有变,此地易生波澜。他思索片刻,继续写道:“……知会陆宰、陈忠和,暂停清丈,收缩人员,固守大名、真定等重镇,密切关注地方豪强与禁军动向,遇有异动,可临机专断!切切!**
叔太初手书天佑四年二月初七夜”
写罢,他用火漆密封,盖上自己的秦王私印,唤来亲卫:“立刻用海东青,以最快速度送回开德府,交陈顺放飞,务必送到种彦崇手中!”
“得令!”
两日后,二月初九,黄昏,凤翔府。
海东青“雪影”如同白色的闪电,精准地俯冲而下,落在了焦急等待的种彦崇手臂上。种彦崇迫不及待地解下爪上的铜管,取出密信,就着夕阳的余晖快速阅读。
越是看,他眼中的光芒越是明亮,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最后,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斗志的神情。
“秦王殿下……果然算无遗策!”他喃喃道,将密信紧紧攥在手心。陈太初的回信,不仅完全同意了他的判断和换防建议,更是将整个西北、华北的局势都考虑了进去,布局宏大,指令清晰!尤其是稳住河东、河北,防范外虏这一条,更是老成谋国之见,让他佩服不已。
“来人!”种彦崇霍然起身,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与决断,“击鼓聚将!”
片刻之后,凤翔府节度使衙署大堂内,将星云集,肃杀之气弥漫。
种彦崇高坐帅位,目光扫过麾下诸将,沉声道:“汴梁惊变,国贼篡逆,陛下蒙尘!秦王殿下钧令已到!”
众将闻言,无不凛然,屏息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