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 > 第462章 丰收季节

第462章 丰收季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念白,盐要抹匀,里外都要搓到,不然容易坏。”杜妈妈一边示范,一边教导孙子。

“知道了,奶奶!”王念白学得很认真,小手用力地揉搓着肉条,小脸上满是专注。

腌制好的肉条,需要挂在通风处晾晒一段时间,让表面水分风干。然后,才轮到熏制上场。

熏制的燃料很有讲究。杜小荷带着女眷们,收集来大量的松枝、柏树叶以及一些带有特殊香气的硬木。松柏的烟气能赋予肉类独特的风味,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生火是关键。火不能大,不能有明火,必须是那种缓慢阴燃、冒出大量青烟的状态。杜小荷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堆,不时添加新的湿柴或松枝,让烟雾持续而稳定地笼罩着挂满肉条的熏肉架。

烟雾袅袅升起,带着松脂和肉类的混合香气,在海风中飘散。熏肉架下,杜小荷和王冉轮流值守,确保火候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这项工作枯燥而辛苦,需要极大的耐心,被烟熏得流泪是常事。但看着肉条的颜色由鲜红慢慢变为深红,再到暗红褐色,质地变得越来越紧实坚硬,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这熏肉的火候,就跟咱东北老家坑腊肉一样,急不得。”杜小荷对帮忙的王冉说,“火大了,外面焦了里面还没好,容易坏;火小了,烟不够,不入味,也存不住。就得这样文火慢熏,让烟味儿一点点吃进去,把水汽一点点逼出来。”

除了熏肉,鱼干的晾晒规模也空前扩大。李老大在造船间隙,带着王晴改进了渔网,编织了几张更大、网眼更密的长条形围网。他们选择在退潮时,在礁石区围捕那些被困在浅水洼里的鱼群,收获颇丰。

各种海鱼被开膛破肚,用海水清洗干净,大的像黑鲷、石斑鱼,用竹片撑开,抹上盐,挂在专门的晾鱼架上暴晒;小一些的杂鱼,则直接用藤蔓穿成串,挂在熏肉架旁边借助余热烘干。阳光下,晾鱼架上银光闪闪,如同一面面巨大的、充满希望的旗帜。

采集与挖掘:大地与海洋的馈赠

食物的多样性,光靠肉食和鱼干是不够的。杜小荷深知这一点,她带领的采集组,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范围。

她和杜妈妈、王念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几乎踏遍了营地周围所有可能生长可食用植物的地方。之前发现的那片野芋头地被精心照料,扩大了种植面积。她们还发现了新的可食用块茎,一种类似山药的植物,淀粉含量很高。林间的野果,只要是猴子们吃过确认无毒的,都在成熟季节被大量采集回来,一部分直接食用,一部分尝试着切片晒干,希望能作为维生素补充和调剂口味。

杜小荷甚至尝试着用简陋的石磨(两块相对平整的石头)将一些采集到的硬壳野籽磨成粗粉,虽然口感粗糙,但混合在肉汤或者芋头汤里,也能增加饱腹感。

大海的馈赠同样没有被忽视。退潮后,杜小荷会带着王念白,提着篮子和自制的木耙,去礁石区和滩涂上“赶海”。肥美的牡蛎、海螺、蛤蜊被一个个撬出,捡拾回来。除了部分现吃,大部分被煮熟后取肉,晒成海鲜干。各种可食用的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莼,也被大量采集,洗净后晾晒。这些海货干货,不仅能提供不同的风味,更重要的是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于长期食用单一食物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储备库的建立与管理

随着各种食物源源不断地被加工出来,如何储存成了新问题。原来的地窖空间有限,且担心潮湿。

王谦和二嘎子抽空,在新山洞内侧一个干燥通风的支洞里,开辟了一个专门的“储备库”。他们用石块垒砌了隔墙,垫高了地面,防止湿气。里面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各种物资:

一隅堆放着用大树叶和藤蔓包裹好的熏肉捆,像一座座暗红色的小山;

另一隅是装满鱼干、海鲜干的贝壳筐和竹篓;

角落里放着用泥罐密封好的海盐和野辣椒粉;

悬挂着的篮子里是晾干的野果片和野菜;

甚至还有一小桶用野果子初步发酵、准备作为应急维生素补充的酸涩汁液。

杜小荷担任了这个“储备库”的管理员。她制作了简单的记录符号,用木炭画在石壁上,大致记录着各类食物的入库时间和数量,并定期检查,防止霉变或虫蛀。她深知,这些看似粗糙的食物,是他们未来海上漂泊的生命线,必须精心管理。

汗水与希望

整个营地,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原始工厂。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味、鱼腥味、海水的咸味和晾晒食物的淡淡芬芳。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地劳作。王谦和男人们要兼顾造船和繁重的狩猎、砍伐;女人们则承担着熏制、晾晒、采集、烹饪和照顾老小的重任。连王念白都成了不可或缺的小帮手。

辛苦是毋庸置疑的。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结成厚厚的老茧。皮肤被晒得黝黑脱皮。夜晚躺下时,浑身酸痛如同散架。

但是,没有人抱怨。每当看到储备库里的货物一点点增多,看到熏肉架上挂得密密麻麻,看到晾鱼架在阳光下闪烁,一种踏实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就会油然而生。

这天傍晚,结束了又一天忙碌的王谦,站在储备库前,杜小荷举着松明火把在一旁照亮。看着这满满当当的、凝聚了全家人无数心血的储备,王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差不多了。”他对妻子说,“这些粮食,省着点吃,加上路上可能捕捞到的鱼,支撑一两个月应该问题不大了。”

杜小荷点点头,火光映照着她的脸,虽然疲惫,却带着安宁:“嗯,心里总算有点底了。就是这木筏……”

“木筏也快了。”王谦目光投向洞外那在暮色中显现出完整轮廓的大家伙,“浮囊已经缝制好,明天就能安装。甲板也铺完了,就差最后的固定和桅杆、船桨了。”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欣慰和对接下来的期盼。

丰收的季节,不仅仅是食物的堆积,更是信心和希望的积累。他们用汗水、智慧和团结,将这座荒岛的馈赠,一点点转化为通往回家之路的坚实保障。前方的海洋依然神秘莫测,但至少,他们不再是赤手空拳地去面对。储备充足的仓廪,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底气,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充满未知的远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