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写作方法:作家思维(2 / 2)
-对“可能性”的探索: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构建“黑暗森林法则”,其基础是“宇宙社会学”,而这一理论的起点,是对“人类社会规则”的延伸与重构——想象的边界,始终锚定在“人性”与“逻辑”的根基上。
核心:想象是“对现实的追问”:“如果……会怎样?”
五、对语言的“极致敏感思维”:让文字成为“情绪的载体”
作家是“语言的匠人”,他们对文字的重量、节奏、色彩有天生的敏感,懂得用精准的表达让情感“落地”。
-炼字的精准:鲁迅写“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重复的“一株”看似冗余,却传递出“孤独感”的蔓延;张爱玲写“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用“华美”与“虱子”的强烈对比,道尽生命的矛盾。
-风格的适配:严肃题材用凝练克制的语言(如史铁生《我与地坛》),青春故事用灵动跳脱的表达(如村上春树的“爵士乐式”短句),语言风格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核心:文字不是“工具”,而是“情感的皮肤”——它的质感、温度,直接决定读者的感受。
六、批判性的“反思追问思维”:在叙事中藏着“为什么”
好的作品往往带有对世界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源于作家的“追问习惯”:不接受表面答案,总在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
-鲁迅写《阿q正传》,不只是嘲笑一个“精神胜利法”的人,而是追问“这种麻木是否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加缪写《局外人》,通过默尔索“对母亲去世无动于衷”的荒诞行为,追问“社会规则与个体真实情感的冲突”。
这种思维让作品超越“故事”本身,成为对人性、社会、时代的叩问。
如何培养“作家思维”?
1.刻意观察:随身携带“素材本”,记录让你心动的细节(一个眼神、一句对话、一种天气),并标注“它可能暗示什么”;
2.练习共情:读新闻时,试着站在事件中不同人的角度写一段心理活动;
3.拆解叙事:读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后,画一张“情节因果图”,分析“为什么这个情节必须存在”;
4.打磨语言:用3种不同的句子描述同一场景(如“下雨”),感受语言的差异;
5.保持追问:对日常现象多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人们喜欢刷短视频?”“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需求?”
总之,作家思维的本质,是“用文字重新定义世界”——他们不只是记录生活,更是通过叙事,让读者看见那些被忽略的、被误解的、被深藏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