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家住在大陕北 > 第214章 故土焕新颜

第214章 故土焕新颜(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塬坡的冬至在腊八粥的香气中温暖而至,秀兰站在窑洞前,看着李虎将最后一箱金枣陶装车。赵大姐往她的行李箱里塞了十几个陶制暖手炉:"兰子,听说巴黎冷得很,这暖手炉灌上热水能暖一整天。"建军老人拄着拐杖赶来,杖头挂着新刻的护窑符:"到了洋人地界,可别丢咱塬坡的脸。"

暮色降临时,塬坡的乡亲们聚集在公路旁送别。小吴举着陶制灯笼,灯光照亮了秀兰的蓝布衫,衣上的枣花刺绣是赵大姐连夜赶制的。"婶,"他仰着头说,"我会好好守窑厂,等您回来。"秀兰摸了摸他的头:"乖,别偷懒,每天给枣树王浇水。"

卡车启动时,塬坡响起了悠扬的陶哨声。秀兰从车窗回望,塬坡的窑洞在暮色中渐成剪影,老槐树上的陶制风铃仍在轻轻摇晃。护树钱在她胸前发烫,仿佛带着塬坡的体温,伴她踏上未知的旅程。

巴黎的冬天阴冷多雨,秀兰站在卢浮宫的展厅里,看着自己的金枣陶茶具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周围的参观者用不同语言赞叹,一位法国老太太轻轻抚摸着陶罐上的枣花刻纹,眼中泛起泪光:"这纹路,像极了我祖母的刺绣。"

李虎穿着崭新的中山装,紧张地站在一旁。秀兰递给他一块从塬坡带来的枣馍:"吃吧,别拘束,咱塬坡人走到哪儿都是直腰杆。"少年接过馍,咬了一口,眼眶突然红了:"婶,这馍比巴黎的法棍香。"

展览结束后,秀兰收到了许多合作邀请。一位中东商人想引进塬坡的陶制灌溉系统,一位南美设计师希望用金枣陶元素设计时装。秀兰一一记下他们的需求,护树钱在笔记本上投下小小的影子,像一枚来自黄土地的印章。

塬坡的春节在纷飞的雪花中如期而至,秀兰和李虎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乡。塬坡的公路两旁挂满了陶制灯笼,打谷场上的篝火照亮了每张笑脸。"兰子!"赵大姐扑上来,"咱的金枣陶在巴黎卖疯了!"王婶端来陶制火锅,锅里滚着羊肉和塬坡特有的酸菜:"快尝尝,加了史密斯侄孙送的南洋胡椒!"

深夜,秀兰坐在老槐树下,护树钱与从巴黎带回的埃菲尔铁塔模型放在膝头。塬坡的雪很静,静得能听见窑厂的陶轮声,能听见远处李虎教侄孙说塬坡方言的笑声。她摸了摸护树钱,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塬坡永远是心里最热乎的地方。

塬坡的春风又起时,国际陶艺交流中心迎来了首批留学生。秀兰站在窑厂前,看着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围在陶轮旁,突然想起史密斯先生第一次来塬坡的情景。"揉泥的时候,要想着这是黄土地的馈赠,"她示范着将泥团揉成枣核形,"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得用心。"

一位非洲留学生举起揉好的泥团:"老师,我的泥团怎么这么粗糙?"秀兰笑着拍拍他的肩膀:"粗糙才对,塬坡的土地从来不是软绵绵的,得经得起风雨。"年轻人恍然大悟,用力摔打泥团,溅起的泥点落在他的白衬衫上,像开了朵倔强的小枣花。

暮色降临时,塬坡的窑厂飘出阵阵饭香。留学生们跟着赵大姐学做枣花馍,李虎在教他们用陶片刻窗花,小吴则忙着给他们讲塬坡的鬼故事。秀兰站在窑厂门口,看着这一切,突然明白:塬坡的窑火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讲述着人类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

塬坡的星空下,窑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每一张充满希望的脸。秀兰摸了摸腰间的护树钱,知道黄土地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只要窑火不息,勤劳的双手就会永远在泥土里耕耘希望,让塬坡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温暖更广阔的世界。

窑火映着星空,塬坡的夜晚静谧而璀璨。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希望如同永不熄灭的窑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编织着属于黄土地的永恒传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