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虎踞开府(2 / 2)
萧虎常在此堂独居。深夜,他会点燃西域的迷迭香,对着地图喃喃自语:“拔都以为设个行省能困住我,却不知这是我伸向江南的爪子。”他抚摸着虎首金柱,柱身被摩挲得光滑如玉,“待劝农司积够粮草,军器监造足火炮,这白虎,自会踏过长江去。”
行省府库的钥匙由萧虎亲自掌管,分左右两串:左串开粮仓,由周显每月核查;右串开军械库,归帖木儿清点。这种“分而治之”的安排,却藏着萧虎的后手——粮仓的账簿用汉蒙双语记录,其中“损耗”一项总比实际多出两成,这些粮食被悄悄转运至盱眙的秘密仓库,以备南征之需。
帖木儿发现军械库的硫磺储备总比账面少,怒冲冲找周显对质:“是不是你偷偷卖了?”周显引他去看劝农司的药圃:“硫磺既能造火药,也能治果树的虫害。今年桃树生了蚜虫,用了些硫磺拌石灰,都有账可查。”帖木儿查了账簿,果然有“硫磺五十斤用于治虫”的记录,悻悻而去。他没看到,周显转身就对亲信低语:“剩下的硫磺,连夜送军器监,别让左丞再撞见。”
河南境内的流民听闻行省设立,纷纷从山中走出,聚集在汴梁城外。萧虎下令在城郊开辟“新田庄”,每户分地十亩,农具种子由劝农司发放,条件是“男子需服半年徭役,或修河堤,或筑军寨”。
帖木儿对此颇有微词:“这些汉人流民说不定是南宋细作,养着是隐患!”萧虎带他去新田庄查看,见汉人农户正教蒙古牧民“稻麦轮作”之法,孩童们在田埂上追逐,分不清谁是汉儿谁是蒙古娃。“你看,”萧虎道,“让他们有地种、有饭吃,谁还愿做细作?半年徭役,既能修工事,又能摸清他们的底细——这叫‘以民养军,以役验心’。”帖木儿望着田地里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那把用来砍人的弯刀,似乎不如锄头有用。
军器监的炉火照亮了半个汴梁城。王老铁带着工匠们改良炮管,将南宋的“灌钢法”与蒙古的“锻打术”结合,造出的炮管能承受三倍火药量,射程比先前远了一里。萧虎亲自试射新炮,石弹越过城墙,砸在城外的空地上,炸出丈许深的坑。
“这炮能轰开襄阳的城墙吗?”帖木儿摸着发烫的炮身,眼中闪过好战的光芒。萧虎摇头:“襄阳的城墙是糯米石灰浆砌的,比石头还硬。咱们得造更大的——军器监的铁不够,周显,你明日去与南宋互市,多换些生铁。”周显面露难色:“南宋对铁器管控极严……”“用茶引换。”萧虎打断他,“白虎堂刚送来消息,临安的茶叶快断货了,他们会答应的。”帖木儿这才明白,周显整日与商贩打交道,原来也是在为军器监“输血”。
虎踞行省设立的消息传到临安,理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史宅之看着汴梁送来的官员名册,指尖在“周显”二字上停留许久:“此人是萧虎的左膀右臂,掌民政却通军务,不可小觑。”徐清叟的余党则叫嚣:“当立刻断绝与河南的贸易,饿死这群北蛮子!”
争论间,萧虎的信使已抵达南宋驿馆,带来他给史宅之的私函:“行省初立,百废待兴,愿续互市旧约,以皮毛换茶叶,以铁矿换丝绸。”史宅之将信函呈给理宗:“萧虎此举,是想借贸易稳固行省。咱们不妨顺水推舟,既能换得北境铁矿,也能趁机派人混入汴梁,探查虚实。”理宗最终应允,却附加条件:“互市只许在盱眙单点进行,且需派禁军严密监视。”
深夜的虎符堂,萧虎对着地图饮酒。周显汇报:“劝农司已开垦荒地万亩,军器监造出虎蹲炮五十门,帖木儿的骑兵也练熟了水战配合……”萧虎打断他:“这些都不够。”他用酒液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将临安纳入其中,“拔都让我建行省,是想让我做‘北境屏障’;我偏要把它变成‘南征跳板’。”
帖木儿不知何时站在堂外,听到这话,推门而入:“将军若要南征,末将愿为先锋!”萧虎看着他,忽然笑了:“待你能分清稻苗与稗草,再谈先锋之事。”帖木儿涨红了脸,却听萧虎继续道,“明日起,你去劝农司跟张九成学种地——不懂民生,如何守住打下的江山?”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虎符堂的地图上,白虎的银线在夜色中泛着冷光。萧虎知道,这座行省衙门不仅是治理河南的中枢,更是他撬动南北格局的支点。而那些看似制衡的官职、看似平常的机构,终将在某一日咬合在一起,成为碾碎南宋防线的铁钳。
鸡鸣时分,第一缕阳光照进虎踞行省的大门,铜制虎首门环在晨光中闪着亮,像一双窥伺江南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