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义学支教之策朝堂再起波澜(2 / 2)
“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
他一副忧国忧民,慷慨激昂的模样。
“教化之事,关乎国本民心,天下枢纽,当以圣人之道,经义之学为本!”
“岂可沦为工贾技艺之附庸?”
“如此办学,重术轻道,恐使学子心术偏颇,唯利是图,败坏天下学风,动摇国本!””此其一也!望陛下明察!”
他的话音未落,门下省的一名给事中立刻接口,语气沉痛。
“其二,岭南俚僚,性情淳朴却也刚烈彪悍,习俗与我中原迥异。”
“朝廷骤然兴学,虽出于好意,然恐其不解深意,误以为是朝廷欲变其俗,夺其地,奴其民,反而激生疑虑,恐慌,甚至酿成变乱!”
“岂非因小失大,辜负陛下爱民之心?”
“其三,”又一名官员补充道,面露忧虑。
“寒门学子,学识根基参差不齐,心性未必坚稳。”
“远赴蛮荒之地,远离王化核心,易被当地蛮风蛊惑,或自身行为不端,或因生活清苦而生怨愤,一旦滋生事端,岂非有损朝廷颜面,徒惹边衅?”
崔敦礼站在文官队列前列,低垂着眼帘,面无表情,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但宽大朝袖下微微攥紧的拳头,悄然泄露了他内心的汹涌波涛。
朝堂之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理由一个个冠冕堂皇,直指义学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和风险,气氛一时显得凝重。
李世民端坐御座,面沉如水,耐心地听着这些反对意见。
待声音稍稍平息,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力量。
“众卿所虑,朕已知之。”
“然治国之道,亦有经权之变。”
“岭南情势特殊,岂可一味拘泥于成法?”
“教授文字算学,使其明数知理,便于生计,沟通无碍,此非悖离圣道,乃是夯实王化之根基!”
“何为重利轻义?让边民安居乐业,衣食丰足,便是当今之大义!”
他目光如炬,扫过方才发言的几位大臣,最终落在缄默不语的崔敦礼身上片刻,又移开。
“至于俚僚疑虑,冯盎已应允协助推行,朕亦会下旨明言,义学乃为利民便民,绝无他意。”
“若仍有宵小从中作梗,煽风点火,”
他语气转冷。
“朕绝不姑息!”
“寒门学子心性,更需此等艰难之境历练,方能成才,朕相信他们的志气与操守!”
最后,他斩钉截铁地总结。
“此事朕意已决,先在岭南三州试点施行,以观后效。”
“期间若有差池,朕自会下令停止。”
“然在此之前,各部需全力协同,不得怠慢阻挠。”
“此事,无需再议!”
皇帝凭借至高权威,再次乾坤独断,强行压下了反对声浪。
旨意顺利发出,交由相关部门执行。
但殿中,以崔敦礼为首的世家官员们脸色阴沉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皇权的步步紧逼和自身影响力及可危的衰减,心中的危机感,屈辱感和敌意如同野草般疯狂滋生,愈发炽盛。
退朝时,几位世家官员交换的眼神,皆充满了冰冷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