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报辨真伪,舆情再导向(1 / 2)
回到东宫,太子立刻下令:“马周,以孤的名义,草拟一份文书,发往各道御史巡查院。”
“内容就写:陛下推行轮换制,乃为国谋长治久安。”
“各地官员当体察圣意,恪尽职守,如期完成交接。”
“若有宵小之辈,胆敢煽惑民意,阻滞国策,从中渔利者,一经查实,无论其身居何位,背景如何,皆以抗旨论处,严惩不贷!”
文书语气强硬,态度鲜明。
要知道,现在太子虽被李二开玩笑似的夺了权。
但太子的影响力,已经在整个大唐是仅次于李世民了!
这封东宫文书迅速通过驿站系统发往各地,如同一把无形的尚方宝剑,悬在了所有试图软抵抗的官员和地方豪强头上。
虽然暗流仍在涌动,但明面上的阻力,顿时为之一清。
两仪殿内的李世民,很快看到了太子这份措辞强硬的文书,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笑意。
承乾这小子,还真是越来越有储君的样子了!
轮换制引发的暗流与噪音,并未随着东宫强硬文书的发出而立刻平息。
那些被触动了利益的地方势力,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虽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对抗,却转而采用了更阴柔的方式——散布疑虑,煽动不安。
“听说没?新来的刺史是北方人,根本不懂咱们江南的水利,万一瞎指挥,坏了圩田,明年咱们喝西北风去?”
“可不是嘛!”
“张刺史在咱们这儿干了五年,好不容易把那些豪强压下去,换个生面孔来,镇得住场子吗?”
“别又回到以前被欺压的日子!”
“朝廷这是瞎折腾!”
“好好的官非要换来换去,耽误的都是咱们老百姓的事儿!”
类似的窃窃私语在茶肆,码头,市井街巷间流传,带着浓浓的担忧和不信任。
一些看似“忧国忧民”的文人写就的诗文也开始小范围传抄,含蓄地表达对“频繁更迭,恐伤吏治根本”的忧虑。
这些声音零零碎碎,却无孔不入,缓慢地侵蚀着人们对新政的信心。就连长安城中,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官员,眉宇间也多了几分犹疑。
《大唐民报》的编辑坊内,主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各地通讯员发来的这些舆情汇总,感到一阵头疼。
他知道,必须再次出击,但不能简单驳斥,那只会引发更大的对立。
此时,一份来自东宫的“建议”被秘密送达。
没有具体指示,只是提供了几个调查方向和一批经过核实的,关于地方豪强操纵“民意”的具体线索。
民报主编如获至宝,立刻组织精干记者,兵分两路。
一路人马深入地方,暗访那些正在筹备“万民伞”,“挽留书”的州县。另一路人则埋头整理轮换制的初衷,好处,以及历代地方官久任形成弊端的案例。
数日后,新一期《大唐民报》上市。
头版标题并无火药味,反而显得沉稳。
《透视轮换制:为何要动地方官的“铁交椅”?》。
文章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从一桩前朝旧案说起......
某位刺史在一地盘踞二十年,最终将州郡经营成独立王国,吏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
接着,笔锋一转,详细阐述了轮换制如何能有效防止此类情况发生,如何能促进官员交流经验,如何能打破地方势力对政务的垄断,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