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网文与文学奖(2 / 2)
龙国文学界的资深评论家李雪,手里攥着一封烫金的邀请函,指尖微微发颤。邀请函上印着“首届晨光文学奖颁奖礼”的字样,落款是晨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见证了蓝星文学从贫瘠走向复苏的老评论家,李雪深知这个奖项的分量——它不仅是一笔丰厚的奖金,更是对文学创作方向的一次重新定义。
“老李,你说晨哥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电话那头是龙国大学的张卫东教授,“设立文学奖?他一个写网文、搞音乐的跨界者,怎么突然要插手文学评价体系了?”
李雪抚摸着邀请函上“文学应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烫金标语,沉吟道:“老张,你没发现吗?晨哥这几年引入的作品,从金庸武侠到四大名着,从《三体》到他自己写的网文,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审美。他设立这个奖,恐怕不是为了插手,而是为了引导。”
她的预感没错。杨晨设立“晨光文学奖”的初衷,源于一次与年轻作者的对话。那个作者拿着自己的小说手稿找到他,里面充满了模仿痕迹和套路化情节,作者苦恼地说:“晨哥,我也想写点不一样的,可平台只推爽文,读者只看打赏,我得吃饭啊。”
那一刻,杨晨意识到,仅仅引入经典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告诉创作者和读者:什么是好的文学。
晨光文学奖的设立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在文学界掀起波澜。
-奖金设置:最佳长篇小说奖100万龙国币,最佳短篇小说奖50万,最佳新人奖30万——这是蓝星文学史上最高额的文学奖项;
-评审团构成:既有张卫东、李雪这样的学院派权威,也有龙文书城的顶级编辑,还有普通读者代表,甚至包括一位中学生——杨晨坚持“文学评价不应只属于象牙塔”;
-投稿要求:拒绝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套路化创作,强调“原创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
投稿邮箱开通第一天,就收到了份稿件。有成名作家的试水之作,有大学生的青涩创作,甚至有退休老人的回忆录。李雪在评审会上感慨:“我做了一辈子文学评论,从没见过这么踊跃的投稿场面。晨哥这是点燃了多少人心里的文学梦啊!”
经过三个月的层层筛选,入围名单终于公布。其中有描写留守儿童生活的现实题材小说《山那边的灯》,有融合龙国神话与科幻的《补天计划》,还有一部用方言写作的短篇小说集《弄堂口的故事》。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现实,表达真情。
颁奖礼在龙国国家大剧院举行,杨晨亲自担任主持人。当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走上舞台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大家好,我是晨哥。”他微笑着开口,“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立晨光文学奖?因为我相信,好的文学能照亮人心。在我看来,文学不该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也不该是流水线上的快餐产品。它应该像一盏灯,既能照亮现实的角落,也能点燃理想的火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作者们:“今天获奖的作品,有的写了大山里的孩子,有的写了未来的神话,有的写了弄堂里的日常。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目的技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真诚。真诚地面对生活,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读者。”
最佳新人奖颁给了一位名叫林小雨的大学生,她的获奖作品《外婆的蒲扇》描写了外婆用一把蒲扇摇出的童年夏天。林小雨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晨哥,谢谢晨光文学奖。我一直以为,只有写‘高大上’的题材才能获奖,是您让我知道,平凡的生活也值得被书写。”
最佳长篇小说奖得主是一位中年作家,他的《钢铁森林》描写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奋斗与挣扎。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晨哥引入的《俗人回档》让我明白,真实的生活比任何套路都更有力量。这部小说里的每个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杨晨为每位获奖者颁奖后,发表了最后的演讲:“晨光文学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希望通过这个奖告诉大家:文学创作没有捷径,只有真诚。我期待看到更多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关注文明的作品。因为只有这样的文学,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才能真正推动文化的进步。”
颁奖礼通过龙国电视台和各大网络平台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亿。社交媒体上,#晨光文学奖#的话题阅读量破30亿,无数人被获奖作品的故事感动:
“《外婆的蒲扇》看得我哭了,想起了我奶奶的藤椅,原来平凡的日子也能写成这么美的故事。”
“晨哥说得对,文学需要真诚。以后再也不看那些套路文了,没意思。”
“我也要拿起笔,写写我家小区门口修鞋匠的故事,他总是免费给老人修鞋。”
颁奖礼结束后,张卫东教授找到杨晨,递给他一杯香槟:“晨哥,我服了。你不仅带来了好作品,更建立了新的评价标准。这个奖,会改变蓝星文学的走向。”
杨晨接过香槟,看着剧院外璀璨的灯火,想起了地球那些照亮他青春的文学作品。“张教授,”他轻声说,“评价体系就像一条路,我只是把它拓宽了一些,让更多人知道,除了走捷径,还可以走得更踏实,更有风景。”
接下来的几年,晨光文学奖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它不仅发掘了大批优秀的本土作家,更引导了整个文学创作的风向。龙文书城的“现实题材专区”作品数量翻了十倍,质量也大幅提升;传统文学期刊开始关注新锐作家,形成了“学院派”与“网络派”的良性互动;甚至连中小学的语文教材,都开始收录晨光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某天,杨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晨光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扉页上写着:“晨哥,这是我们用您给的‘灯’照亮的世界。谢谢您,让我们知道,文学不死,真诚永存。”落款是一群获奖作者。
杨晨翻开作品集,第一篇就是《山那边的灯》,里面写着:“留守儿童小光在山顶点亮一盏灯,不是为了照亮道路,而是为了告诉远方的父母,他在等他们回家。”杨晨看着看着,眼眶有些发热。
他知道,设立晨光文学奖,是他在蓝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奖项,更是一个信号——告诉所有创作者和读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真诚的土壤和多元的评价。而他播下的这颗种子,正在蓝星的文学园地里,开出最绚烂的花。晨光文化的办公大楼里,“晨光文学奖”的金色牌匾在阳光下闪耀,而牌匾下方的展示柜里,陈列着从首届到最新一届的获奖作品,它们代表着蓝星文学的新生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