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草原上的铁玫瑰:女知青改造北大荒实录 陆(1 / 2)
\"这是我。你父亲救了我们整个冬营地的牲畜,设计了保暖的临时圈舍。\"老人眼中闪着泪光,\"他走时也像你这样,把所有的知识都留给了我们。\"
汪璒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父亲年轻的面容。现在她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会对她来边疆如此沉默又如此支持——那是一种无需言说的传承。
运输车的喇叭声打破了凝重的气氛。汪璒将哈达围在颈间,把父亲的笔记紧贴心口。临上车前,她突然转身跑向巴特尔:\"还有个重要事情!\"
她迅速画了张草图:\"这是我设计的'技术夜校'计划。每周两次,让乌云塔娜他们轮流去各营地巡回教学。还有......\"她又掏出一串钥匙,\"这是我工具箱的备用钥匙,交给其木格保管。\"
巴特尔郑重地接过钥匙,突然用流利的汉语说:\"放心,铁玫瑰。你播下的种子,我们一定让它开花结果。\"
运输车驶出很远,汪璒还透过车窗回望。晨光中,她看到其木格已经带着几个青年围在那几台拖拉机旁,乌云塔娜则领着孩子们在读黑板上的蒙汉双语标语。老哈森站在高处,苍老的歌声随风飘来,那是一首古老的送别曲,讲述着鸿雁南飞终将北归的故事。
汪璒翻开父亲的笔记,在最后一页空白处写道:\"亲爱的爸爸,今天我遇见了二十年前的您。原来我们父女俩,一直在同一条转场路上前行......\"
兵团总部的科研大楼与牧区蒙古包反差强烈。汪璒站在玻璃幕墙前,看着自己模糊的倒影:晒黑的脸颊,剪得更短的头发,脖子上还系着哈森送的哈达。身后传来高跟鞋敲击大理石地面的声音,节奏精准得让人心慌。
\"汪璒同志?\"戴金丝眼镜的女性伸出手,\"我是抗旱项目组副组长林雅,负责带你熟悉情况。\"
实验室里弥漫着机油和咖啡混合的气味。六七个科研人员围在一台拆解的播种机旁争论不休,墙上贴满了德文和俄文图纸。没有人注意到汪璒的到来,直到林雅拍了拍手。
\"这位是阿尔善牧区调来的汪璒同志,将参与我们的播种机改良项目。\"
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就是设计了那个草库伦系统的小牧民?\"
\"我在牧区主要做农机改造和技术推广。\"汪璒平静地纠正,目光扫过工作台上的进口播种机模型,\"这是东德产的条播机?\"
\"眼力不错。\"中山装男子——项目总工程师周维民略显惊讶,\"但我们要解决的是点播问题。北疆旱情严重,传统条播水分流失太快。\"
讨论很快转向专业术语的漩涡。汪璒安静地听着,渐渐明白了困境所在:团队试图照搬国外大型点播机设计,但北疆的沙质土壤根本无法支撑那种精密机械。三个月的研发,五次失败的原型机。
\"也许问题出在思路上。\"会议结束时汪璒突然说,\"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完全机械化,忽略了种子本身的抗旱能力?\"
实验室霎时安静。周维民摘下眼镜擦了擦:\"小汪同志,现代农业讲究的是标准化、规模化。你说的那是老农经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深夜的临时宿舍里,汪璒铺开父亲和哈森的笔记,还有她从牧区带来的种样。月光透过铁栅栏,在纸页上投下细密的阴影。父亲在西北牧区记录的\"雪藏法\"特别引人注目——将种子与雪混合埋藏,开春后播种,发芽率能提高三成。
\"不是种子问题,是保水问题...\"汪璒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捻动一粒莜麦。牧区老人用的点种棒突然浮现在脑海——那根带凹槽的木棍,每次能精准投放三粒种子,还会在土壤里留下一个小小的蓄水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