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出使吴国(1 / 1)
当北汉的四路大军分别在汉中、广汉、南阳与蜀军激烈交锋,战报如雪片般飞向各方时,北汉礼部尚书陈琳,历经长途跋涉,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了江东吴国的都城——建业。
建业城依山傍水,气势恢宏,与北汉汴京的雄浑大气相比,别有一番江南的灵秀与繁华。然而陈琳无心欣赏景致,他肩负着陛下重托,深知此行成败,或许直接关系到整个伐蜀战略的最终走势。
在吴国礼官的安排下,陈琳稍事休整,便得以在庄严肃穆的温德殿觐见吴国皇帝孙权。
孙权端坐于御座之上,年富力强,碧眼紫髯,气度不凡。他静静地听着陈琳代表北汉皇帝吴权,陈述联合出兵伐蜀,共分荆州之利的提议,以及那个用南阳郡交换广陵郡的惊人条件。
陈琳不愧为一代文章高手,辩才无碍。他将北汉的军事行动描述得势如破竹,将蜀国的命运说得岌岌可危,极力渲染吴国趁此良机夺取荆西二郡的巨大利益,并将北汉描绘成一个慷慨大方、愿意与盟友共享战果的可靠伙伴。
然而,孙权听完之后,脸上并未露出太多表情,既没有欣喜,也没有拒绝。他那双着名的碧眼只是深邃地看了陈琳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声音平稳:“贵使远来辛苦,所言之事,关系重大,朕需与群臣仔细商议。请贵使先往馆驿休息,朕会命人好生款待。”
说罢,便命内史引陈琳下去安置。陈琳知道此事急不得,恭敬行礼后退出温德殿。他明白,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开始,决定权已经交到了孙权和他的谋臣们手中。
果然,陈琳一离开,孙权立刻下令召集核心重臣入宫议事。温德殿偏殿内,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国相张昭资历最老,率先发言,他须发皆白,语气沉稳而保守:“陛下,老臣以为,此事需慎重。我吴国近年来,仰仗陛下洪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江东基业日渐稳固。北汉虽强,与我隔江而治,自昔日联合抗魏之后,早已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如今突然邀我攻蜀,看似有利可图,实则险恶莫测。老臣以为,我国当守土安民,不应贪图小利而轻易兴兵,卷入北汉与蜀国的纷争之中。”张昭的观点代表了江东本土大族求稳怕乱、保守既得利益的心态。
张昭话音刚落,孙权的叔父、建城侯孙静便接口道:“子布(张昭字)之言甚是有理!陛下莫要忘了,前番北汉还派奸细潜入我庐江,害死了族兄(孙辅)!此仇未报,岂能再与虎谋皮?我吴国与北汉早已恩断义绝,毫无信义可言。他们如今与蜀国开战,胜负难料,却来拉我们下水,其心可诛!这浑水,趟不得!”孙静的话带着强烈的旧怨情绪,提醒着孙权与北汉之间并不愉快的过往。
这时,另一位宗室重臣,孙权的另一位叔父孙绍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子布、文恭(孙静字)兄所言,虽是老成持重之见,但未免过于谨慎了。”他看向孙权,眼神热切,“陛下,夺取荆西的南郡、武陵郡,全据荆州,乃是我江东历代夙愿!当年周公瑾、程德谋无不以此为目标!如今北汉主动提出,并愿以富庶的南阳郡交换广陵,此乃天赐良机啊!诸位想想,南阳郡经过诸葛亮多年屯田经营,已是闻名天下的粮仓沃土,若归我所有,我国力必将大增!届时,坐拥扬、交、荆三州及南阳要地,或许真能有与北汉分庭抗礼,乃至平分华夏之实力!此机千载难逢,岂能因旧怨而错失?”
孙绍的话,描绘了一幅极具诱惑力的前景,代表了江东部分渴望扩张、争夺天下者的雄心。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大臣诸葛瑾便立刻出言反对:“陛下,万万不可!绍公之言,恐是镜花水月!”诸葛瑾语气急切,“当下局势,非但不能伐蜀,依臣之见,我国甚至应考虑联蜀抗汉!北汉势大,已据天下十州之地,若再吞并蜀国,其实力将膨胀到何等可怕的地步?下一步,其兵锋必然直指江东!届时,我吴国独力如何抗衡?即便暂时获得荆西三郡(加上南阳),也不过三州之地,如何能与占据几乎整个北方的北汉长期对抗?所谓平分天下,实属无稽之谈,望陛下明察!”
重臣步骘也紧接着支持诸葛瑾:“子瑜(诸葛瑾字)所言极是!陛下,北汉此举,名为联合,实为驱虎吞狼,利用我为它牵制蜀国兵力!一旦蜀国覆灭,我吴国便是唇亡齿寒!北汉皇帝吴权野心勃勃,绝非甘于平分天下之人。请陛下以国家社稷为重,切勿中了北汉的圈套!”
殿内顿时争论不休,主战派、主和派、联蜀派各执一词,理由都看似充分。主战派着眼于眼前的土地诱惑和战略扩张;主和派则着眼于长远的生存危机和战略均势,联蜀派则以当前局势和势力范围作比较提出三方鼎力之举。
孙权听着三方激烈的辩论,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碧眼中闪烁着犹豫不决的光芒。张昭、孙静的保守稳妥有道理,孙绍描绘的蓝图诱人,但诸葛瑾和步骘指出的巨大风险又像一盆冷水,让他不得不警惕。这确实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战略抉择。
沉思良久,孙权终于抬起手,止住了众人的争论。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
他目光扫过众人,下令道:“立刻派人,八百里加急,前往柴桑,请鲁肃和陆逊即刻返京!参与议决!”鲁肃是江东战略大家,陆逊是后起之秀的军事奇才,孙权力排众议夺取荆州的想法最初就来自鲁肃,而陆逊则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眼光。在此关键时刻,孙权迫切需要听取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意见。
“另外,”他补充道,“明日朝会,请北汉使臣陈琳一同至温德殿,朕要让他当面与我吴国众臣商议此事!究竟是否出兵,待子敬(鲁肃字)和伯言(陆逊字)到来,再行定夺!”
孙权的决定,暂时压下了朝堂的争论,却也将最终的决策,推向了一个更具悬念的未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柴桑方向,等待着鲁肃和陆逊的到来。吴国的最终选择,将极大地影响着天下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