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1 / 2)
陈阿娇拨弄鬓边的\"元日锦花\",花片用罗马琉璃与汉地锦缎合制,在烛火下流转七彩,像碎了的彩虹。
\"好啊,\"她笑,指尖捏着片琉璃花瓣,\"也让哀家瞧瞧,百工的巧思,怎么把长安织成了一幅大锦,连风里都带着线香。\"
太庙的檀香混着雪气,沉沉地压在梁柱间,青砖地冻得发脆,脚步声踩上去\"咯吱\"响。
刘妧身着十二章纹锦袍,袍角扫过青石板,发出细碎的声响,手捧\"万国锦册\"一步步登坛。册中用百国锦缎装订,首页是阿月织的\"百工祭祖图\",图中汉地工匠扶着波斯的琉璃鼎,越人织工牵着印度的紫檀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能数出三十七个工种的印记。
\"这锦册的边角,\"她忽然停步,指尖捏着册页的流苏,\"阿月特意用了越人藤编镶边,说是'牵住百国的手'。\"
太祝官捧着祭文上前,祭文的锦轴上绣着北斗七星,声音在大殿里回荡:\"陛下,吉时到。列祖列宗在上,当见今日百国同春。\"
刘妧点头,指尖抚过锦册上的金线,\"百国工匠共铸的岁首,该让列祖列宗瞧瞧——他们当年劈山开路,不就是为了让天下的巧思聚在一处?\"
陈阿娇陪祭于侧,鬓边的\"元日玉簪\"垂下锦线流苏,每颗流苏珠都刻着工造符号——有织机的\"□\",有陶窑的\"△\",晃起来\"叮叮\"响,像百工在低声说话。
\"这符号是桑小娥琢磨的,\"她偏头对刘妧说,珠串碰着耳坠,\"她说百工的敬意,不光在心里,得刻在物件上,祖宗才看得见。\"
太祝官宣读祭文,刚念到\"百工兴邦\",殿外忽然传来\"铛——\"的声响,鲁直车坊特制的\"锦绳编钟\"被敲响。钟声混着锦线震动,竟如千架织机同时轻响,绵密又庄重,震得梁上的积尘簌簌掉。
陈阿娇侧耳听,忽然轻笑,\"这钟声里,能听出桑小娥的锦线韧劲,老陶的瓷土厚重,比单纯的铜钟有嚼头——百工的心意,果然藏在声响里。\"
贡台像铺了片彩虹,百国贡礼挤得满满当当,琉璃的光、锦缎的色、青铜的沉,搅在一处,热闹得像西市的集市。
波斯的琉璃鼎里,锦灰香正袅袅升起,烟纹竟绕着鼎耳织成汉地的祥云,缠缠绕绕不散。
\"你看这烟,\"陈阿娇指着鼎口,\"波斯的香,偏要学汉地的云,倒比刻意做的纹样鲜活。\"
印度的紫檀匣打开,里面的番红花锦铺开,金线绣的天竺莲花旁,竟缠着汉地的缠枝纹,一朵花压着另一朵,像在说悄悄话。
\"扶南的'象牙锦梳',\"陈阿娇又指向个莹白物件,梳齿间用锦线穿连,线色忽明忽暗,\"你看这穿线的法子,跟我们的'通经断纬'一个理,经纬交错才牢——去年我见扶南使者梳头,梳齿总掉,今年加了这锦线,再晃都不散。\"
刘妧拿起科研局的\"锦灰贡米\",米粒间混着细如发丝的锦线,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像撒了把碎银。
\"这米煮出来,饭粒上会印出锦纹,\"她忽然扬声,声音在贡台前荡开,\"百工连吃食都要织进巧思,列祖列宗当欣慰——去年庐江郡闹粮荒,就靠这改良的稻种,多收了千石,救了不少人。\"
太祝官在旁补充,手里的笏板轻轻敲着掌心,\"这米是庐江郡百姓用新陶瓮培育的,瓮里垫着阿月的锦布,说是能聚气,比去年增产两成,百姓都说是沾了锦气,吃着格外香。\"
\"百工代表,献礼——\"司仪的声音刚落,鲁直扛着个小巧的木车上前,车辕压得他肩膀微沉,却走得稳稳的。车辕上\"百工敬天\"四个字刻得深,边角还烫着锦纹,像给字镶了圈花边。
\"陛下,这'元日飞车',\"他把车放在贡台,车轮转了转,发出\"咔嗒\"轻响,像齿轮在说话,\"用越人藤轴、汉地锦钢,轴里还嵌了波斯的滚珠,下坡不用推,自己能跑三里地,比去年的土车省劲十倍!\"
他忽然踹了踹车底,\"我那徒弟试了,拉着半车陶瓮,从坡上滑下来,稳稳当当,比老马拉车还准——百工的力气,不该浪费在推车走路上。\"
老陶捧着\"万国瓷鼎\"跟上,鼎身的锦灰釉料在光里变幻,一会儿是汉地的明黄,一会儿是波斯的靛蓝,一会儿又泛出越人的水绿,像块会变戏法的石头。
\"这鼎烧了七七四十九天,\"老陶的手粗糙,捧着鼎却轻得像托着羽毛,\"釉里掺了百国矿石——有罗马的琉璃渣,印度的宝石粉,越人的河泥,盛水不腐,盛酒更香,比青铜鼎轻便,百姓家也能用,不用怕搬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