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317章

第317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勇儿娘说,他最爱看落日,总说‘落日圆得像家里的饼’。”

一位军属捧着刚染好的忠魂锦进来,布面戍楼图案在太阳下泛着甲线的光。她摸着布面,指腹蹭过戍楼的窗棂纹:“想给我夫婿做件衬甲,他总嫌铁甲磨得慌,这锦软,贴身穿正好。”

低头闻了闻布面,眼里潮潮的:“他生前总把我缝的衬甲放枕边,说‘闻着线香,梦里都能摸着咱家的纺车’。”

顿了顿,声音更轻:“他去年冬天没的,死时怀里还揣着我缝的衬里,线角都磨亮了。”

暮色漫过织坊时,阿罗憾的驼队已载着订单启程,驼铃系着戍边锦做的铃囊,囊上“护我河山”四个字绣得歪歪扭扭——是他让秀儿教的,指尖还留着针扎的小血点。

他牵着驼绳回头喊,声音裹在铃响里:“波斯王要十匹做军旗,说要让西域的孩子都知道,大汉的英雄连丝线都带着劲,能缠住风沙,护得住家!”

陈阿娇把首匹甲线锦递给王戍的儿媳,锦缎边缘绣着“石头”二字,针脚密得像鱼鳞——是她熬夜绣的,线里掺了自己的头发。她轻抚锦上的甲线结节:“这锦能做军旗,每个结都是战魂的印记。”

指尖点着一个结:“石头生前打绳结最牢,敌人拽都拽不开,现在这结,风也吹不散。”

王戍的儿媳指尖刚碰到“石头”二字,眼圈就红了。眼泪砸在锦上,洇出个小湿圈,她用袖口擦了擦:“他总说娘的针脚比绳结还牢,现在我把他的线织成结,比啥都牢。”

“明儿我给新兵缝绑腿,就用这线,让他们走得稳当。”

织坊外,王小石头拿着忠魂笔在锦墙上写童谣,笔杆上的锦钢在暮色里闪着光。他踮着脚,笔尖划过墙面,字歪歪扭扭:“戍边线,织成锦——”

拖长了音,笔尖的甲片碎末混着锦灰墨水渗进墙,透出点淡红:“英雄魂,暖咱心——”

仰着头喊,声音撞在木柱上弹回来:“石头哥,听见没?这是我编的歌!”他把笔杆往墙上顿了顿,墨点溅成小星,“你说过歌能传得远,能让所有守边的叔都听见!”

掌灯时分,建章宫里烛火通明,甲线锦样本摊在案上,锦纹里的烽燧在光里像活了似的,烟纹轻轻晃。

刘妧把样本夹进《军户织造录》,锦纹与忠魂锦令的印泥叠在一块儿,红得鲜亮。

陈阿娇展开新制的战魂锦轴,轴身刻着戍边地图,锦缎绕轴时,便显现场景——王戍抱着冻僵的新兵喂姜汤,李勇咬着箭杆刻“不退”,石头守着烽燧数星星。

她转着轴柄:“哀家已命尚方署赶制百个,放进军史馆。”

“让新兵都瞧瞧,他们守的河山,有人在用线织着;一针一线里,都是盼他们回家的念想。”

卫子夫捧着《甲线生花册》进来,册页上贴块甲线锦边角,绣着个小“汉”字——是王小石头绣的,针脚歪得可爱。

她指着订单记录,语气恭敬:“今日甲线锦织成二十匹,波斯使臣特来订购十匹作军旗,说要让旗下兵士知晓,这线里裹着大汉的骨血,轻慢不得。”

翻到下一页,是军属定制单,墨迹里混着点丝线:“军属定制了三十件衬甲,张婶说‘穿上这衬甲,就像被当家的护着,夜里巡逻也敢走黑路了’。”

刘妧拿起军锦织造令,在奏报上盖下印鉴,印泥落在战魂锦轴的地图纹里,像给每个烽燧点了盏暖黄的灯。

陈阿娇捻着案头的甲线穗子,穗子上的烽燧纹与窗外天禄阁的灯影叠在一块儿,穗子轻轻晃。她对刘妧道:“明日再陪陛下去锦甲成衣坊,让军属们的针脚,也能织进大汉的戎装里。”

指尖绕着穗子上的线,线尾缠着片小甲屑——是石头甲上的,她声音软了些:“我已让人把石头的甲线,掺进了新兵的衬里。”

“石头说过,衬里暖了,心就暖,守的地才不会寒。”她低头捻着线,又道,“他以前总嫌我缝的衬里太厚,说‘娘的线太暖,容易让人想家’。”

夏至后三日,长安锦甲成衣坊飘着炊烟,混着桑丝的潮气,闻着像军属们熬的米汤香。

刘妧与陈阿娇踩着晨露到坊里,露水打湿了鞋边,宫人忙递上帕子,二人却摆手免了——坊里本就沾着丝线潮气,不必讲究。

三十位军属围着锦瓷长桌坐,手里银针在戍边纹锦缎间穿梭,针脚“簌簌”响,像春蚕啃桑叶,还带着点甲线的硬实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