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340章

第340章(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卫子夫捧着《文艺册》进来,册页沾着墨痕,是印刷时蹭的,没擦干净:“今日锦版《史记》送了五十本到太学,太学的博士们说‘字清,还能多人传看,不用再围着一卷简牍挤’。”

她翻着页,声音轻了点:“李乐师用锦瓷箫奏的《从军行》,戍卒们传着学,说‘比号角听着亲,像家里人吹的’。”

她念着册页上的字,带着点笑意:“边防影戏站来信,演《张骞通西域》那晚,兵卒们围着机子唱军歌,唱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声震山谷,连巡逻的匈奴探子都吓跑了,以为来了大部队。”

王小石头举着张《急就篇》帛页跑过来,字边印着“鸡犬牛羊”插图,跟他在蒙学里学的一模一样,帛角还沾着点印刷墨,是刚印好就拿过来的:“陛下,您看!”

他把帛页举得老高,墨香混着桐木气飘过来:“秀儿姐说,这机子还能印《算术书》,画着图教算题,比先生用筹算讲的清楚——俺算‘三三得九’总错,看图画的九个苹果,一下就懂了,再也不用被先生罚抄!”

黄河大堤的夯土味混着水汽漫过来,比梨园的桐木香粗粝多了。

刘妧踩着锦钢巡查车的踏板——这车的钢轮还是万机工坊按驰道铁轨的样式改的,车辙压过新夯的堤面,留下浅痕,没压坏堤土。

车侧悬着的《河防通议》竹简晃了晃,竹青上的墨字是黄月英印的——前儿梨园工坊的蒸汽印刷机闲下来,她说“不如印些水利书,大堤上用得着”,果然比手抄的清楚,还快。

“上回在梨园,看他们印《泛胜之书》,里面说‘水者,农之本也’,倒跟咱治河的理一样,”刘妧扶着车栏,指尖碰了碰竹简,竹皮凉丝丝的,“都是要顺着力来,不能硬挡。”

她指着车前方的测渗仪,探针正“滋滋”往堤里钻,没卡壳:“你看这针,比河堤谒者用的竹筹准多了,竹筹只能凭手感,这针能测出渗水量,几成水都能看清。”

她瞥了眼蹲在堤边的老郑伯,嘴角带笑,没大声:“老郑伯总说‘凭手感探渗水,一凿一个准’,今儿让他瞧瞧,这铁家伙是不是比手更灵,还不用凿堤,省得补。”

陈阿娇扶着车栏,栏上的云气纹是仿汉代河堤石刻的,指尖划过纹路,糙得像摸老堤的夯土:“前儿桑小娥来,说越人筑堰用‘分水石’,石缝里填糯米灰浆,能挡三成水,咱这锦灰灌浆,就是学了这法子。”

“掺了《考工记》说的‘金铁’末,干了比糯米灰浆耐冲刷十倍,去年那处溃堤,要是灌了这浆,压根不会塌——你还记得不?当时郑伯带着徒弟泡在水里堵,冻得嘴唇发紫,还差点被冲走。”

老河堤谒者郑伯蹲在堤边,手里的夯土杵往地上一戳,杵头的铜箍“当”地响,震起些土渣,没溅到旁人:“陈太后,这铁针能比人准?俺守了四十年堤,哪处渗水,俺用脚踩踩就知道,不用这铁家伙戳来戳去。”

他拍着堤身,掌心沾了层黄土,拍得手上都是:“这堤是俺们一夯一夯筑的,哪处软、哪处硬,闭着眼都摸得出来,机器能摸出这感觉?”

他忽然提高嗓门,夯土杵往堤上又戳了戳,没戳进去多少:“去年汛期,俺趴在堤上听水响,凭手感凿开三处漏洞,救了下游三县百姓——那时候可没这铁家伙!照样能治河!”

黄月英捧着麻纸记录本走过来,纸角还沾着堤土,上面的字是用梨园工坊的活字印的,比她手抄的工整,不用再认自己的潦草字:“郑伯您看,这是灌浆前后的渗水量,降了七成,比您用脚踩的准,还能记下来,传给后来的人。”

她把样本递过去,样本硬得像块青石:“您用夯杵砸砸——这灰浆里掺了钢末,按《考工记》‘金铁为砺’的法子炼的,干了比老堤的夯土结实三倍,砸都砸不坏。”

她笑着补充,语气带着体谅:“去年您救的那处,要是灌了这浆,压根不会漏,您也不用泡在水里堵半宿,差点犯了老寒腿,现在天凉了,您的腿还疼不?”

郑伯抡起夯杵砸过去,“咚”的一声,土块只掉了点渣,没裂:“倒是……倒是硬,比老堤结实。”

他摸着土块的断口,指腹蹭过钢渣,有点硌手:“可俺们祖祖辈辈治河,靠的是‘听水响、看土色’,机器能听出那‘呜呜’的凶声不?元鼎年间,河决濮阳,俺爹守堤,就是听着水声不对劲,连夜凿开豁口泄洪,才没淹了县城——机器能听出那水声的不一样?”

陈阿娇从车筐里抽出本《河堤要术》,封皮是糙麻布的,上面印着灌浆流程图,是按郑伯说的步骤画的:“您看这图,是按您说的‘上窄下宽’画的,机器只是帮您省劲,不是替您——您听水响辨险情,机器帮您测渗水量,俩配合着来,更稳妥。”

她往郑伯的徒弟们那边努嘴,几个年轻徒弟正围着测渗仪探头看,还小声议论:“昨儿灌完浆,您那几个徒弟都说‘不用再半夜守着听水响,能睡个囫囵觉了’,他们前儿熬得眼睛红,您还骂他们‘偷懒’呢,其实是熬不动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