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锅冷灶不凉(2 / 2)
第一晚,纸条被夜露打湿了角。
第二日清晨,锅不见了。
沈星河蹲在灶前剥毛豆,听见王婶的声音从巷口飘来:“小夏啊,你家锅在我这儿呢!我煮了锅红豆粥,给对门李阿婆送了碗。”
再归还时,锅柄缠着圈红布条。
是陈阿婆的孙女从外地寄来的头绳,红得像团火苗。
沈星河摸着那根头绳,想起陈阿婆总说“孙女的红绳能驱病”,突然就笑了。
第三日,锅底多了道浅痕。
是沈星河用铁锥刻的,每借一次添一笔。
第四日五道,第五日七道。
某夜起风,沈建国摸黑起来关窗,月光正好漏在灶台上。
他凑近一看,最深的那道刻痕边缘有细微崩裂——是他焊补时留下的应力点。
老人盯着那道裂子看了半晌,转身从工具箱里摸出锻打锤。
他轻手轻脚地掀起锅盖,在锅沿内侧极隐蔽处敲下两个字母:“沈G”。
锤头落下时很轻,像怕惊醒什么,直到釉层重新覆盖住刻痕,才满意地盖上锅盖。
梅雨暂歇那天,沈星河巡巷回来。
青石板上还留着水洼,映着天边的火烧云。
他推开院门,忽然顿住脚步——老屋的灶膛里,那口新锅正架在余烬上,微微发烫。
锅盖半开着,白汽裹着米香涌出来,像朵云飘在灶台上。
他走过去掀开锅盖,饭粒蒸得齐整,底下压着半张灶语卡。
纸是从周小海硬皮本上撕的,字迹歪歪扭扭:“沈爷爷说,锅要热着,人才不会散。”落款画了个歪歪的太阳,旁边写着“小海”。
沈星河把卡片轻轻夹进母亲的残页菜谱,抬头时,檐下的风铃正叮铃作响。
其中一枚竹片不知何时被人刻上了火焰纹,纹路粗粝,像用铁钉划的。
风过时,火焰纹轻轻摇晃,倒映在锃亮的锅身上,像团烧得正旺的火。
夜渐深时,巷尾传来搬东西的动静。
沈星河坐在廊下纳凉,听见隔壁王婶跟人打招呼:“小两口刚搬来?巷尾那间空屋可算有主了。”
他望着远处路灯下晃动的影子——男的背着个电脑包,女的提着个画筒,两人正踮脚看院墙上的爬藤。
风捎来半句对话:“这巷子里的锅……好像会说话。”
沈星河笑了笑,起身回屋。
灶膛里的新锅还留着余温,他伸手摸了摸,指尖触到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像在摸一串温暖的心跳。
窗外,月光漫过青瓦,落在巷尾那扇新挂的门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