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逆流韶华 > 第382章 补漏的人不说话

第382章 补漏的人不说话(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套上防滑手套,踩着竹梯爬上屋顶。

瓦面湿得能照见人影,他贴着边缘慢慢爬,膝盖压在瓦垄上,能摸到瓦缝里长青苔的粗糙。

油毡布搭在肩头,雨水顺着帽檐滴在手套上,凉得刺骨。

就是这儿。他摸到那处接缝,朽木的霉味混着雨水涌进鼻腔。

二十年前他在县中校舍发现这个问题时,用竹条压边折了导水槽,但梅雨季的雨太密,水还是会顺着竹条和油毡的缝隙倒灌。

后来他蹲在防汛指挥部的仓库里想了三天,突然想起老家盖房时,瓦匠会把两片瓦的接缝反向倾斜——水往低处流,反向的接缝,雨水就流不进缝隙里了。

他裁下一片油毡布,用竹条压着边缘,对着月光比了比角度。

手指刚要按钉锤,的脆响惊得他缩了手——脚底下的椽子朽了,断成两截,他整个人往下一沉,腰上的皮带地挂在斜伸出来的晾衣铁管上。

好险。他悬在半空中喘了口气,雨水顺着下巴砸在瓦面上。

他拽着铁管翻回瓦面,裤腿撕开道口子,膝盖火辣辣地疼——和二十年前在大堤上摔的那回一样疼。

天快亮时,雨停了。

沈星河站在屋顶往下看,东巷的青瓦顶在晨光里泛着淡青,像浸在河底的石头。

他摸出最后一根铁钉,把油毡布的边角钉死,指腹蹭过麻绳捆扎的接缝——这是他特意留下的,年轻人要是愿意琢磨,总能看出点门道。

清晨七点,三号楼的王奶奶端着瓷碗出门倒粥,发现楼梯间的墙皮没再往下滴水。奇了怪了。她踮脚摸了摸墙面,干的,昨儿后半夜还漏得跟小瀑布似的。

住在二楼的阿杰扒着窗户喊:看屋顶!几个孩子挤在楼下,仰着头看那几片颜色稍深的油毡布,接缝处的麻绳捆得整整齐齐,像道深褐色的纹路。谁修的?扎马尾的女生问保安大叔。

昨儿后半夜瞅见个背影,穿旧雨衣,戴橡胶手套。保安挠了挠头,看着像沈叔,可沈叔都六十多了,大半夜爬屋顶?

王主任举着相机要拍照:得登报好好谢谢人家!林夏刚好来送社区活动通知,闻言笑着摆手:您要写神秘工匠,保准明儿全巷子的人都会留意自家屋顶。她指着油毡布上的麻绳结,您看这捆法,以前防汛队教过的,现在年轻人肯学的少。

最后公告栏贴了张示意图,纸边被雨水泡得发皱,标题是老楼防水自救参考,底下画着叠瓦法的步骤,还有导水槽的角度标注。

署名空着,只在角落画了个极小的三角符号——林夏认得,那是沈星河二十年前的笔记本里,每记个新方法就画的页码标记。

三天后放晴,沈星河拎着菜篮路过三号楼。

他仰头看屋顶,发现自己绑的麻绳被换成了亮黄色的尼龙扎带,导水槽也加宽了一寸,边缘还拿防水胶封了边。是那几个初中生干的。他笑着自言自语,从口袋摸出半截粉笔,蹲在墙根的隐蔽处画了个三角符号——和示意图上的一模一样。

爷爷在画什么?脆生生的童音从身后传来。

扎马尾的女生抱着作业本跑过来,发梢还沾着早晨的露水,我在科技课上要做民间发明溯源课题,老师说要找老手艺的痕迹。她指着墙上的三角符号,这个是不是?

沈星河赶紧用脚抹了抹,粉笔灰混着水迹糊成一片:随便画的,小孩家家的,别学这个。他转身要走,女生却蹲下来,用铅笔在作业本上临摹那个被冲淡的三角,橡皮屑落在青石板上,像片小雪花。

下周职校的老师要带学生来社区实践。女生突然说,主题是传统应急技艺现代化,您说他们会不会也来找老手艺?

沈星河脚步顿了顿。

他望着女生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三角符号,雨过天晴的风掀起他的衣角,带着股青草混着泥土的腥甜。

远处传来自行车铃铛的脆响,他听见自己说:会的,他们肯定会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