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看戏(1 / 2)
早上张文苑过来约陆婉芝,陆婉芝家吃了一顿午饭之后,就收拾好小书逸的东西,去看戏去了。
从她们这边坐车过去,到了剧院门口,一下车,张文苑看了看手表。
“阿芝,咱们来得刚刚好,表演才刚刚开始,走,咱们赶紧进去。”
走到门口,看到门口小黑板上写着即将表演的节目内容,张文苑满脸的惊喜,压着声音惊呼了起来:
“阿芝,你看今天除了有《红灯记》,《沙家浜》,还有《逼上梁山》跟《野猪林》耶,咱们今天真是太幸运了,可以看那么多好看的戏。”
这些,陆婉芝其实只是听说过,并没有看过,而原身也是一样,听说过,也没有看过。
她们这些乡下人,生活都够不容易的了,哪里还有闲钱去看这些东西?除非是村里放电影,要不然,她们才不会去看呢!
有看这些东西的钱,都能买肉吃了。
陆婉芝是个小白,带着小书逸跟在张文苑的后面,买好票后,找到位置坐了下来。
现场的观众不少,看得出来大家都很喜欢看这些戏。
好戏开场了,陆婉芝跟小书逸,聚精会神的看着舞台上的表演。别看小书逸年纪小,就以为他看不懂坐不住。
相反,看到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别人鼓掌时,他也会拍起小手,惹得身旁的人都忍不住看他。
作为京剧的经典之作,首先表演的是《沙家浜》。
场景设计遵循京剧“写意”与“写实”结合的原则,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布景,营造出江南水乡的独特氛围和紧张的斗争环境
舞台上以疏密有致的芦苇杆构成背景,配合灯光(如蓝色、绿色光影)表现水天一色的苍茫感。演员通过身段(如“趟马”“圆场”)和舞台调度(如穿梭、躲藏),展现芦苇荡的广阔与隐蔽,暗示新四军与群众在此周旋的机智。
实景化的生活化场景,舞台中央设方桌、板凳、茶壶等道具,背景挂“春来茶馆”牌匾,两侧有对联,营造出江南小镇茶馆的市井气息。阿庆嫂在此“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通过沏茶、点烟等日常动作掩护地下工作,场景的生活化与斗争的紧张感形成强烈对比……。
舞台表演始终围绕“军民鱼水情”和“革命乐观主义”主题:阿庆嫂与群众的默契配合(如递情报时的眼神交流),郭建光对战士的鼓励,群众冒死支援新四军的情节(如送粮、摆渡),通过生活化的细节和庄重的表演,将政治叙事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使“革命英雄主义”自然融入京剧的唱念做打之中。
看到当敌人准备对芦苇荡进行“清剿”时,阿庆嫂与新四军主力取得联系,里应外合,最终在沙家浜群众的支持下,一举歼灭日伪军,取得胜利。大家都欢呼了起来,掌声不停。
陆婉芝看着舞台上刚刚表演完的节目,心里热血沸腾,真的被那些演员的表演代入进去了。
表演生动,深入人心。
陆婉芝觉得,这个时候的演员,真的很敬业,把戏里的人都表演得灵活灵现的,仿佛站在你面前的就是本人。
陆婉芝心里很佩服他们,这才是真正演员啊!
像前世她看到的某些演员,连哭戏都得提前滴上眼药水,这是啥演员啊!也太不敬业了,片酬还比她高了不知多少倍。
有时候她也在感叹:唉,老天真的不公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