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659章 灵感接力

第659章 灵感接力(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叶之澜把照片给萧汀和叶澜看,姐弟俩看到自己参与改良的田地变得绿油油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萧汀拿着涂鸦本,认真地说:“妈妈,我们以后还要帮更多农民伯伯。”

叶澜也跟着点头:“我们可以把碱蓬草画下来,告诉其他地方的人,让他们也能用这个草改良土壤。”

就在黄土坡村的海蓬子长势正好时,萧凡接到了沿海围垦田农户的紧急电话。“萧老师,不好了!台风要来了,我们的稻苗刚抽穗,要是被风吹倒了就完了!”电话里,农户王大叔的声音焦急万分。

叶之澜和萧凡立刻收拾东西,带着孩子们赶往沿海围垦田。这里的田地紧邻海边,地势平坦,没有任何遮挡,台风一来,作物很容易被吹倒。王大叔领着他们走进田里,看着长势喜人的稻苗,满脸愁容:“之澜老师,上次你们教的台风防护网我们也装了,可这次台风等级高,我实在不放心。”

叶之澜查看了防护网的安装情况,又观察了稻苗的生长状态:“稻苗长得太高,重心不稳,光靠防护网可能不够。”

萧凡打开气象APP,看着上面的台风路径预测:“还有三天台风就到了,我们得想个快速有效的办法。”

一家人坐在田埂上brastor,萧汀突然指着不远处的稻丛:“爸爸,你看!蝴蝶都躲在稻丛中间!”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有几只蝴蝶藏在稻株密集的地方,任凭外面风吹,也不会被吹走。“为什么它们躲在中间就不会被吹跑呀?”叶澜好奇地问。

“因为中间的稻株长得密,能挡住风。”萧凡若有所思,“如果我们调整稻株的种植密度,让它们相互支撑,是不是就能提高抗风能力?”

叶之澜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可以采用‘梅花形密植法’,把原本均匀种植的稻苗,调整成每四株为一组,形成小丛,这样既能保证通风透光,又能相互扶持,抵御台风。”

说干就干,王大叔立刻召集村民,按照叶之澜和萧凡的指导调整稻株密度。萧汀和叶澜也跟着帮忙,姐弟俩负责数稻株,每数到四株就用小石子做个标记,方便村民调整。叶澜还在涂鸦本上画了个梅花形的图案,标注“稻苗好朋友,手拉手抗风”。

“妹妹,你看这里少了一株!”萧汀指着一个标记点说。

叶澜跑过去数了数,果然只有三株,她立刻喊来村民:“叔叔,这里还差一株稻苗。”

村民们看着两个小家伙认真的样子,都忍不住称赞:“这两个孩子真是细心,有他们帮忙,我们都不用担心数错了。”

调整完种植密度,萧凡又指导村民加固了防护网,在田埂边挖了排水沟,做好了全方位的防台风准备。三天后,台风如期而至,狂风呼啸,暴雨倾盆。王大叔和村民们整夜未眠,一直守在田边。

台风过后,天刚放晴,叶之澜和萧凡就带着孩子们赶到围垦田。让人惊喜的是,采用了梅花形密植法的稻苗,除了少数叶片被吹弯,几乎没有倒伏的情况,防护网也完好无损。王大叔看着田里安然无恙的稻苗,激动得热泪盈眶:“之澜老师,萧老师,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季稻子就全毁了!”

萧汀跑到稻丛边,看着那些相互支撑的稻株,骄傲地说:“你看,像蝴蝶躲在中间一样,稻苗也不会被吹倒了!”

叶澜拿出涂鸦本,画下了台风过后依然挺立的稻苗,旁边写着:“团结起来,不怕大风。”

解决了沿海围垦田的台风危机,合作社的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也在不断升级。萧凡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在APP里新增了“土壤改良方案库”“台风防护指南”“水源过滤教程”等模块,还把萧汀和叶澜的涂鸦笔记、观察发现做成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农户们一看就懂。

“小农夫成长营”也越来越热闹,很多农户都把孩子送过来,跟着萧汀和叶澜一起做实验、学观察。姐弟俩成了小领队,每天带着小伙伴们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生长情况,用涂鸦本记录发现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叫壮壮的小男孩发现,合作社发放的生态肥和市场上买的劣质肥颜色不一样,跑过来告诉萧汀和叶澜:“汀汀哥,澜澜姐,我爸爸买的肥料是黑色的,和咱们合作社的不一样。”

萧汀立刻带着壮壮去看合作社的生态肥:“咱们的肥料是深褐色的,还有草香味。”

叶澜也补充道:“妈妈说过,好肥料是用秸秆和粪便做的,有自然的味道。”

姐弟俩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叶之澜和萧凡。叶之澜心里一紧,最近确实有农户反映,用了从外面买的“生态肥”后,作物长势变差。她立刻让萧凡取样检测,结果发现那些劣质肥不仅没有营养,还含有有害物质。

“得想个办法让农户们分辨好坏肥料。”叶之澜皱着眉头说。

萧汀突然提议:“妈妈,我们可以做个‘肥料小实验’,教大家怎么分辨!”

“对呀!”叶澜也跟着说,“我们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用手摸,就能知道是不是好肥料。”

叶之澜和萧凡觉得这个主意很好,立刻组织了一场“肥料辨别小课堂”。萧汀和叶澜作为小老师,带着农户们做实验:用眼睛观察颜色,好肥料是深褐色或黑色,劣质肥颜色发灰、不均匀;用鼻子闻气味,好肥料有自然的腐殖质香味,劣质肥有刺鼻的化学味;用手触摸,好肥料松软易散,劣质肥结块坚硬。

“大家看,这个好肥料一捏就碎,还有草香味。”萧汀拿着合作社的生态肥,大声向农户们介绍。

叶澜则拿着劣质肥,小声但清晰地说:“这个肥料硬硬的,还有怪味,不能用在田里。”

农户们跟着孩子们的步骤一一尝试,很快就掌握了辨别方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萧凡还开发了“肥料溯源小程序”,农户扫描肥料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肥料的原料、发酵过程、检测报告等信息,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劣质肥。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汀和叶澜从4岁长到了5岁,他们的涂鸦笔记积累了厚厚的三大本,里面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作物症状、水质情况,还有无数个灵光一闪的小发现,成了合作社最珍贵的“灵感资料库”。叶之澜和萧凡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智能化生态农业系统覆盖了全省十几个地区,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户实现了高产增收。

又一个丰收季来临,青雾山的海蓬子饱满多汁,黄土坡的稻田金黄一片,沿海围垦田的稻穗沉甸甸的,处处都是丰收的喜悦。叶之澜和萧凡带着萧汀、叶澜,沿着田埂一路走来,看着农户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心里满是成就感。

“妈妈,你看,我们帮助了好多人。”叶澜指着田里忙碌的农户,轻声说。

萧汀也点点头:“以后我们还要去更多地方,帮更多农民伯伯种出好庄稼。”

叶之澜蹲下身子,握住两个孩子的小手:“只要我们坚持初心,用心观察,用心研究,就能守护好每一片田野。”

萧凡站在一旁,看着妻儿的身影,眼眶微微湿润。他知道,这场跨越田垄的科研之旅,从来都不是他和叶之澜两个人的战斗,还有这两个充满童真与智慧的孩子,用他们的观察与灵感,为农业的未来注入了无限希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将一家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的脚步,从未停下,下一片需要守护的田野,还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而这场关于热爱、坚守与灵感的接力,也将在田埂上继续书写下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