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隐形的威胁(2 / 2)
接下来的三天,姐弟俩每天都会定时观察培养皿的情况,用涂鸦本记录菌落的变化。叶澜用不同颜色的笔绘制菌落大小,红色代表大量,黄色代表中等,绿色代表少量;萧汀则用“+”的数量来标注,越多代表菌落越密集。
“妈妈,3号培养皿里的菌落变少了!”第二天,叶澜兴奋地喊道,她画的绿色圆圈比其他组小了很多,“海草提取物多一点,贝壳粉少一点,效果好像更好!”
萧汀也点头:“我这里也是,3号只有两个‘+’,其他组都有四个!”
萧凡和叶之澜检测后确认,贝壳粉和海草提取物3:1的配比,对磷元素的吸附率达到了55%,抑菌率更是超过了70%,效果最为理想。“这个配比既保证了吸附效果,又能有效抑制腐败菌,适合在田里推广。”萧凡说道。
方案确定后,合作社立刻组织力量生产改良剂。考虑到红砂村的农户数量较多,萧凡还优化了施用方法:将改良剂与腐熟的农家肥混合均匀,撒施在田块表面后翻耕,再用清水灌溉,既能提高吸附效果,又能减少劳动力投入。
萧汀和叶澜则忙着制作操作手册。叶澜用涂鸦画出改良剂与农家肥的混合比例、撒施厚度,还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标注“最好在阴天施用,避免阳光直射”;萧汀则在旁边用简单的文字补充,还特意画了一个小闹钟,提醒农户“撒施后三天内不要浇水,让改良剂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天,叶之澜和萧凡带着农户们开始田间作业。萧凡负责指导农户按比例混合改良剂和农家肥,叶之澜则用元素分析仪实时监测土壤中的磷含量变化;萧汀和叶澜拿着卡通量尺,检查农户的撒施厚度,确保每一块田都达标。
“李叔叔,这里撒多了,要减少一点改良剂!”叶澜指着一块田块说,量尺显示厚度超过了标准的2厘米,“太多会影响芡实生长的!”
萧汀则在一旁帮忙搅拌混合肥,小脸上沾了点泥土,却毫不在意:“搅拌均匀才有效,不然有的地方管用,有的地方不管用!”
作业进行到一半时,农科院的李教授带着团队赶来了。看到田里忙碌的景象,尤其是萧汀和叶澜认真工作的样子,李教授忍不住称赞:“之澜、萧凡,你们这两个小助手太厉害了,不仅能辅助实验,还能指导农户操作,真是难得!”
李教授拿起姐弟俩的涂鸦手册,翻看着里面的记录,连连点头:“这些记录非常直观,农户一看就懂,我们可以把这个手册推广到其他滨海地区,帮助更多农户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萧汀和叶澜每天都会跟着父母去田里监测。他们用儿童显微镜观察芡实根茎的恢复情况,发现腐败菌的数量越来越少,根茎表面逐渐变得光滑;用简易试纸检测土壤中的磷含量,数值也在稳步下降。
第五天,当他们再次来到田里时,惊喜地发现,枯黄的芡实叶片开始转绿,新的嫩叶从叶心冒了出来,水面上不再有脱落的残叶,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舒展的新叶。老陈挖起一株芡实根茎,表皮已经恢复了正常的黄褐色,质地坚实,再也没有之前的黏滑感。
“好了!好了!这根终于正常了!”老陈激动地喊道,周围的农户们也围了过来,看着恢复生机的作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萧汀和叶澜兴奋地在涂鸦本上画下绿色的笑脸,叶澜还在旁边画了一片茂盛的芡实田,旁边写着:“打败了磷元素和腐败菌,芡实健康成长啦!”
与此同时,萧凡完成了APP的第二次升级。他把红砂村的实验数据、改良剂配方和操作手册整合进“滨海作物病害预警模块”,新增“渔农废弃物污染”专项监测,能通过土壤元素含量、微生物数量等数据,提前48小时预警,还加入了萧汀和叶澜的涂鸦记录,让农户更容易理解。
解决了红砂村的危机后,“青少年科研体验营”正式开营。来自周边村镇的二十多个孩子报名参加,萧汀和叶澜作为小导师,带着大家参观实验室,分享自己的实验经历。
“这是我们的显微镜,能看到很小的‘坏家伙’!”萧汀拿着儿童显微镜模型,给孩子们讲解,“上次我们就是用它发现了根茎上的小颗粒!”
叶澜则展示了自己的涂鸦手册,告诉大家:“做实验要认真记录,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体验营中,一个来自渔村的小男孩提出:“我爸爸说贝壳粉不够用,能不能用蚝壳粉代替?蚝壳粉在我们村到处都是!”
这个提议让萧凡眼前一亮。他立刻组织孩子们做实验,萧汀和叶澜负责辅助,将蚝壳粉和贝壳粉分别与海草提取物混合,测试吸附效果和抑菌率。结果显示,蚝壳粉的效果与贝壳粉相差无几,而且成本更低,更容易获取。
“这个发现太棒了!”萧凡兴奋地说,“我们可以把改良剂的原料换成蚝壳粉,让更多农户能用上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体验营结束时,二十多个孩子都成为了实验室的“小研究员”,他们带着简易实验工具和涂鸦手册,回到自己的村子,成为了农业科研的“小宣传员”。
半个月后,红砂村的芡实迎来了丰收。金黄的芡实布满水面,饱满的根茎被农户们从泥里挖出来,装满了一个个竹筐,散发着新鲜的清香。老陈特意送来一筐刚采收的芡实,笑着说:“之澜老师,萧凡老师,还有这两个小功臣,多亏了你们,今年的芡实才能大丰收,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萧汀和叶澜捧着饱满的芡实,心里满是成就感。叶澜在涂鸦本上画下一家人站在芡实田的场景,旁边写着:“守护田野,我们一直在努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渔港和田野上,渔船归港的汽笛声与农户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叶之澜和萧凡牵着萧汀和叶澜的手,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感慨。
“妈妈,下次我们还会遇到新的‘坏家伙’吗?”萧汀抬头问。
叶之澜笑着点头:“当然会,田野里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萧凡补充道:“而且我们还有越来越多的小研究员加入,以后会有更多人一起守护这片田野。”
叶澜举起涂鸦本,认真地说:“我们要把所有发现都记录下来,帮助更多的农户!”
海风拂过,带来了渔港的咸腥气和田野的清香。一家人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他们知道,这场扎根滨海田野的科研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初心不改,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孩子们的灵感,他们终将破解更多田野的秘密,书写更多关于守护、成长与丰收的故事。而那些渔港边、田垄间的隐形威胁,也终将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一被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