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662章 共生谜题

第662章 共生谜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接下来的几天,主角团队和陈工一起,在红树林周边寻找合适的植物。萧汀和叶澜拿着采样盒,收集了芦苇、菖蒲、水葱等多种湿地植物的样本,带回临时实验室进行检测。

萧凡负责检测这些植物对酚类物质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叶之澜则观察这些植物是否会被红树林的化感物质抑制生长。经过反复测试,他们发现菖蒲不仅能吸附化感物质,吸附率达到了60%,而且对红树林的化感物质有较强的耐受性,不会影响自身生长。

“还有个好消息!”叶澜兴奋地喊道,“我发现菖蒲开花后,会有很多小蜜蜂和瓢虫过来,这些都是稻飞虱的天敌!”

这个发现让大家都很兴奋。萧凡立刻设计了“菖蒲缓冲带+天敌防治”的方案:“在红树林和作物田之间种植一条宽5米的菖蒲缓冲带,吸附化感物质;同时在菖蒲丛中投放瓢虫和蚜茧蜂,天敌防治稻飞虱,这样既不破坏红树林生态,又能保护作物。”

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他们在老周的田里划出一块试验田,种植菖蒲缓冲带,同时投放天敌昆虫。萧汀和叶澜每天都会去观察,用涂鸦本记录菖蒲的生长情况和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妈妈,菖蒲长得好快!已经长到20厘米了!”叶澜指着缓冲带说道,“而且我看到好多瓢虫在吃稻飞虱!”

萧汀则用简易计数器统计稻飞虱的数量:“昨天有50只,今天只有20只了!天敌真管用!”

与此同时,萧凡和陈工一起,对方案进行优化。他们发现,菖蒲的种植密度会影响吸附效果,最终确定每平方米种植10株菖蒲最为合适;同时,根据稻飞虱的繁殖周期,制定了天敌投放的时间节点,确保防治效果。

方案确定后,林业部门提供了菖蒲苗和天敌昆虫,合作社则组织农户开展种植和投放工作。萧汀和叶澜忙着给农户分发操作手册——这次的手册是他们和父母一起制作的卡通视频,用动画演示菖蒲的种植方法、种植密度和天敌投放技巧,通俗易懂,即使是老年农户也能看明白。

“王爷爷,菖蒲要种在田埂边,每隔10厘米种一株!”叶澜拿着视频播放器,给农户们讲解,“投放瓢虫的时候,要在早上或傍晚,这样它们不容易飞走!”

萧汀则负责检查菖蒲的种植密度,用卡通量尺测量株距:“李叔叔,这里的株距太近了,要分开一点,不然菖蒲长不好,就不能吸附化感物质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周,红树林周边的作物田都种上了菖蒲缓冲带,投放了天敌昆虫。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汀和叶澜每天都会跟着父母去监测。他们用化感物质检测仪测量土壤中的化感物质浓度,发现数值在稳步下降;用儿童显微镜观察作物根系,发现根毛越来越多,根系也变得粗壮起来;稻飞虱的数量则越来越少,作物的叶片逐渐转绿,慢慢恢复了生机。

半个月后,试验田的油麦菜已经长得翠绿挺拔,水芹也郁郁葱葱,和之前的枯黄景象判若两人。老周兴奋地收割了一捆油麦菜,送到主角团队面前:“之澜老师,你们看,这菜长得多好,和以前一样鲜嫩!”

叶之澜拿起一棵油麦菜,仔细观察后说道:“根系发达,叶片饱满,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

萧凡检测后确认:“土壤中的化感物质浓度已经降到了安全范围,稻飞虱的数量也控制在了防治阈值以下,方案成功了!”

这个结果让林业部门和农户们都松了一口气。陈工握着叶之澜和萧凡的手说道:“太感谢你们了!你们不仅解决了农户的难题,还为红树林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共生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我们要把这个方案推广到整个保护区周边!”

与此同时,青少年科研体验营的小研究员们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在各自的村子里开展“本土植物吸附实验”,发现了不少能吸附化感物质的本土植物,为方案的本地化推广提供了更多选择。萧凡把这些数据整合进APP,新增了“生态协同危害”专项模块,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推荐合适的缓冲带植物和防治方案。

解决了红树林边的危机后,省农科院联合林业部门,在合作社的实验室挂牌成立了“滨海生态农业科研中心”,重点研究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协同发展。萧汀和叶澜作为小研究员代表,再次站上了分享舞台,向来自各地的专家和农户介绍菖蒲缓冲带的实验过程。

“我们用菖蒲做缓冲带,就像给作物田穿上了一件‘防护衣’,既能挡住化感物质,又能引来天敌,打败稻飞虱!”萧汀拿着菖蒲模型,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道。

叶澜则展示了自己的涂鸦手册,里面记录了整个实验的过程和数据:“这是我们每天监测的结果,化感物质越来越少,作物越来越健康!”

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有专家称赞道:“这个方案既保护了生态,又保障了农业生产,还融入了青少年的科研力量,非常有推广价值!”

日子一天天过去,红树林周边的作物迎来了丰收。翠绿的油麦菜、鲜嫩的水芹被装满了一个个竹筐,运往各地市场,农户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萧汀和叶澜站在菖蒲缓冲带边,看着红树林的翠绿和作物田的生机,心里满是成就感。

“妈妈,我们又解决了一个难题!”叶澜抬头说道,眼里满是骄傲。

叶之澜摸了摸她的头:“是啊,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不是对立的,只要我们用心研究,就能找到共生的办法。”

萧凡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生态难题等着我们,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带着孩子们的灵感和热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萧汀突然指着远方的海面说道:“爸爸,那边有一片新的湿地,我们下次去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叶澜立刻附和:“我们还要记录更多的本土植物,帮助更多的农户!”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红树林、缓冲带和作物田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叶之澜和萧凡牵着萧汀和叶澜的手,站在田埂上,心里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这场扎根滨海的生态农业科研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初心不改,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态的敬畏和孩子们的纯真灵感,他们终将破解更多生态与农业的共生谜题,书写更多关于守护、和谐与丰收的故事。而那些红树林边的隐形谜题,也终将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一被解开,让滨海大地既有生态之美,又有丰收之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