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生态逆袭(2 / 2)
“王叔叔,浅沟要挖在菖蒲丛的外侧,和作物田平行,每隔2米留一个连通口,这样排水更均匀。”萧汀拿着图纸,耐心地给农户讲解,“菌剂要稀释100倍,均匀喷洒在菖蒲根部,每亩用量500l,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叶澜则在指导农户混种空心菜:“空心菜苗要种在菖蒲之间,株距20,深度3,种完后浇一次透水,帮助根系扎根。”她蹲下身,示范种植动作,“记住要保持7:3的比例,菖蒲不能太少,不然吸附化感物质的效果会下降。”
种植和投放工作完成后,萧汀和叶澜开始了密集监测。每天早上六点,他们就背着监测设备穿梭在各个试点村。萧汀用土壤透气性仪测量数据:“妈妈,混种空心菜三天后,土壤透气性提升到了0.25L/(2·s),比之前提高了一倍多!”
叶澜则检测微生物群落变化:“致病菌丰度下降到了15%,芽孢杆菌丰度回升到18%,效果很明显!”她翻看自己的手账,“而且空心菜长势很好,没有被化感物质抑制,说明它的耐受性确实很强。”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第五天,萧汀发现部分试点的稻飞虱数量突然激增,远超之前的监测数据。他立刻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爸爸,这些稻飞虱的体型比之前大,而且外壳更硬,瓢虫好像不太愿意捕食它们。”
叶澜用显微镜观察稻飞虱的口器:“它们的口器变长了,可能已经适应了空心菜和菖蒲的叶片结构,取食效率更高。而且我发现它们的体内有共生菌,可能增强了抗逆性。”
萧凡接过样本,用基因测序仪进行简单检测:“这些稻飞虱发生了轻微的变异,对天敌的威慑力更强。单纯依靠瓢虫和蚜茧蜂,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它们的数量了。”
萧汀立刻打开数据分析软件,调取之前的稻飞虱监测数据:“我来分析它们的变异位点,看看是什么导致了抗天敌能力增强。”他快速对比基因序列,“找到了!是一个编码外壳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让外壳更坚硬,瓢虫的口器无法轻易咬破。”
叶澜在一旁补充:“我们可以引入稻飞虱的另一种天敌——食虫虻。食虫虻的口器更锋利,而且飞行速度快,捕食效率高。我查过资料,食虫虻在本地有分布,不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还要调整天敌投放比例。”萧汀立刻计算起来,“之前的比例是瓢虫:蚜茧蜂=5:3,现在需要加入食虫虻,比例调整为瓢虫:蚜茧蜂:食虫虻=4:3:2。这样既能捕食普通稻飞虱,又能对付变异个体。”
叶之澜联系当地的昆虫繁育基地,紧急调运食虫虻幼虫。萧汀和叶澜则设计了天敌投放的时间和位置方案:“食虫虻喜欢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投放要选在这两个时间段。而且要投放在稻飞虱密集的区域,每亩投放200只,分三次投放,避免扎堆。”
投放食虫虻三天后,监测数据显示,稻飞虱数量开始稳步下降。萧汀用昆虫计数器统计:“稻飞虱密度从80只/㎡降到了35只/㎡,其中变异个体占比从40%下降到了12%,效果很显着!”
叶澜则检测作物生长状态:“油麦菜的根系长度恢复到了7.8,叶绿素含量3.1g/g,已经和正常生长的作物相差无几。而且菖蒲的烂根率下降到了8%,空心菜长势旺盛,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基本恢复。”
梅雨季节渐渐过去,阳光重新洒满滨海平原。红树林依旧苍翠,菖蒲和空心菜混种的缓冲带郁郁葱葱,作物田里的油麦菜、水芹长得挺拔茁壮。老周拿着收获的蔬菜,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了你们一家人,尤其是这两个小研究员,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好!”
萧汀递给老周一份详细的后期维护手册:“周爷爷,这是缓冲带的维护方案,雨季要及时清理排水浅沟,每月检测一次微生物群落和稻飞虱数量,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叶澜补充道:“我们还在APP里更新了‘雨季应急模块’,输入降雨量和土壤湿度,就能自动生成排水、抑菌、天敌投放的最佳方案,很方便。”
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再次来到试点村,对升级后的方案进行验收。看着详实的数据和生机勃勃的农田,专家组长感慨道:“‘菖蒲+空心菜混种+多元天敌防治+智能排水’的升级方案,不仅解决了极端天气带来的危机,还提升了方案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值得在全国推广!”他看向萧汀和叶澜,“这两个孩子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真是让人惊叹,他们的贡献不可或缺。”
萧凡和叶之澜对视一眼,眼中满是骄傲。萧凡说道:“这次的危机,让我们意识到生态农业方案需要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未来,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继续优化方案,加入更多智能监测和预警功能。”
叶之澜补充道:“我们还计划将‘少儿科研实验室’升级为‘青少年生态科研联盟’,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孩子加入,一起探索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新路径。”
萧汀和叶澜站在缓冲带边,看着远处的红树林和近处的作物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萧汀握紧手中的检测仪:“下一次,我们要研发更智能的监测设备,能实时预警各种生态风险。”
叶澜晃了晃自己的科研手账:“我要收集更多本土植物的资料,建立一个‘生态功能植物数据库’,为不同地区的生态难题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一家人的身上。他们知道,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共生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一家人并肩前行,凭借科学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而这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科研之旅,也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继续书写着关于守护、创新与希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