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破局(2 / 2)
叶之澜立刻查阅相关资料:“鱼塘排放的废水可能含有大量氮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会影响芦苇的吸附能力,还可能引发藻类爆发,进一步破坏缓冲带生态。”
萧汀打开卫星地图,找到了鱼塘的位置:“鱼塘距离缓冲带只有500米,废水通过地下水渗透到缓冲带区域。我们需要检测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评估污染程度,同时调整方案。”
萧凡决定亲自带队前往河口滩涂:“之澜,你和叶澜留在实验室分析现有数据,制定污染应对预案;我和萧汀去现场检测,收集废水样本和污染区域的土壤、植物数据。”
到达河口滩涂后,萧汀立刻操作水质检测仪:“爸爸,水体中总氮含量1.2g/L,总磷0.3g/L,远超正常标准,这就是芦苇吸附效率下降的原因。”他蹲下身,观察着芦苇的生长状态,“芦苇的叶片出现了焦尖,根系发黑,说明已经受到了轻度污染。”
萧凡采集了废水样本和污染区域的土壤样本:“我们需要在缓冲带和鱼塘之间增设一道净化带,种植能吸收氮磷的植物,比如水葫芦和美人蕉。同时,调整芦苇的混种比例,增加耐污染的海三棱藨草。”
萧汀立刻计算起来:“净化带宽度需要设置8米,水葫芦和美人蕉按1:1混种,海三棱藨草和芦苇按3:7混种。这样既能吸收废水中的氮磷,又能保证化感物质的吸附效率。”他将计算结果同步给叶澜,“让妈妈准备相关植物的生长数据,我们需要快速确定种植密度和养护方案。”
叶澜收到数据后,立刻开始分析:“水葫芦的氮磷吸附能力很强,但生长速度过快,需要控制种植范围,避免泛滥;美人蕉耐污染且能吸引天敌昆虫,和水葫芦搭配正好互补。”她将优化后的方案发给萧汀,“种植密度设置为水葫芦8株/㎡,美人蕉5株/㎡,每10天清理一次多余的水葫芦,确保净化带的生态平衡。”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河口滩涂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半个月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芦苇的吸附效率回升到85%,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完全恢复。萧汀将这次的应对方案整合到“环境-植物适配模型”中,新增了“污染应急模块”:“现在模型不仅能适配不同气候地形,还能应对突发的污染问题,实用性更强了。”
跨区域科研联盟的成果汇报会上,各地的小研究员们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萧汀作为联盟发起人,展示了“基础方案+区域定制模块”的通用体系:“我们通过数据共享、跨区域协作,成功解决了不同环境下的生态农业难题。这个体系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植物混种比例、天敌投放策略和应急方案,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叶澜则展示了升级后的“环境-植物适配模型”和“生态功能植物数据库”:“数据库目前收录了28种本土功能植物的详细数据,模型能自动匹配最优方案,还能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未来我们会继续扩充数据库,让方案覆盖更多场景。”
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对联盟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跨区域少儿科研联盟的模式非常创新,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培养了一批青少年的科研思维和协作能力。这套通用方案和智能模型,值得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推广。”
会议结束后,萧凡和叶之澜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眼中满是欣慰。萧凡说道:“这次的跨区域协作,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科研力量的潜力。接下来,我们可以将联盟升级为‘全国青少年生态科研网络’,吸引更多孩子加入。”
叶之澜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和国际生态组织合作,将我们的方案和模型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湿地地区,让中国的生态农业技术走向世界。”
萧汀和叶澜对视一眼,心中充满了新的目标。萧汀握紧拳头:“我要继续优化数据共享平台,加入多语言支持和AI智能诊断功能,让不同国家的小研究员都能方便地使用。”
叶澜晃了晃手中的科研手账:“我要收集更多国家的本土植物资料,丰富数据库,让方案能适配全球不同的生态环境。”
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一家人的身上。他们知道,跨区域协作的成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共生之路上,还有更多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只要他们一家人携手同行,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用科学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构建起一个更广阔、更完善的生态科研网络,书写出更多关于协作、创新与守护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