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杂论对话 > 第403章 符号暴力和制度捆绑

第403章 符号暴力和制度捆绑(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3.社会流动的捆绑:想往上爬?先过“独木桥”

-学历与职业资格:

律师、医生必须“硕士以上学历”,哪怕你有20年经验,没学历也考不了证。某开锁匠技术全市第一,因“没大专学历”无法获得“开锁师资格”,被当成“非法经营”罚款——这种捆绑像把“开车”和“必须从驾校毕业”绑在一起,哪怕你是赛车冠军,没驾照就不能上路。

-家庭背景与机会:

企业招聘明着要“985/211”,暗着看“父母职业”。某投行实习生,能力平平却留用了,就因为父亲是“大客户”——这种捆绑像把“比赛”和“自带裁判”绑在一起,你跑得再快,裁判是对方亲戚就赢不了。

四、狼狈为奸:符号暴力给制度性捆绑“洗脑”——让你觉得“枷锁很舒服”

符号暴力和制度性捆绑从不单独行动,它们像骗子和托儿:制度先设陷阱,符号再给你洗脑,让你笑着跳进坑。

-案例1:学区房的“双重骗局”

制度规定“没学区房上不了好学校”(捆绑),符号暴力说“不给孩子买学区房就是不负责任”(符号)。家长们砸锅卖铁买房,哪怕背上30年房贷也觉得“为了孩子值得”——就像骗子先把“金项链”标天价(捆绑),再告诉你“买了能保值”(符号),你花光积蓄买了假项链,还觉得“捡了便宜”。

-案例2:职场女性的“自愿牺牲”

制度规定“产假期间没绩效奖”(捆绑),符号暴力说“女人就该以家庭为重”(符号)。女性主动辞职带娃,还安慰自己“这是母爱伟大”——就像奴隶主先规定“奴隶不能读书”(捆绑),再告诉奴隶“读书是痛苦的”(符号),奴隶们还会感激奴隶主“为自己好”。

-案例3:户籍歧视的“自我矮化”

制度规定“非户籍不能申请公租房”(捆绑),符号暴力说“外地人抢了本地资源”(符号)。非户籍人口觉得“自己确实不该占福利”,甚至主动疏远本地人——就像印度种姓制度,低种姓被规定“不能和高种姓同桌”(捆绑),还被洗脑“自己天生肮脏”(符号),于是主动坐在地上。

五、历史照妖镜:从古至今,换汤不换药

-古代的“礼乐+户籍”捆绑:

周朝用“礼”规定“庶人不能穿丝绸”(符号暴力),用“户籍”规定“农民不能进城”(制度性捆绑),农民们觉得“穿粗布、守土地是本分”——就像给鸡戴眼罩(符号),再关在笼子里(制度),鸡还以为“外面世界很危险”。

-美国的“种族隔离”:

19世纪美国用“黑人是劣等种族”(符号暴力),配合“黑白分校、分餐”(制度性捆绑),黑人被洗脑“自己不配和白人一起”——就像给羊染成黑色(符号),再圈进单独的羊圈(制度),黑羊还觉得“白色羊群不欢迎我”。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

1948年起,南非用“白人至上”(符号)和“种族隔离法”(制度),把黑人赶到贫瘠的“班图斯坦”,黑人接受了这种隔离,甚至觉得“这是应该的”——就像把一块地圈起来叫“猪圈”(符号),再用铁丝网围起来(制度),猪们还会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

六、如何砸破枷锁?先看清“标签是假的,牢笼是人造的”

1.撕标签:符号都是人为贴的,能贴就能撕

-没房不是失败,30岁没结婚不是异类,穿地摊货不代表没品位——就像你可以把商品价签撕了,东西本身的价值没变。

-例子:芬兰教育不排名,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日本“断舍离”文化流行,人们不再被奢侈品绑架。

2.拆牢笼:制度是人造的,能建就能改

-学习德国:教育资源与房产脱钩,用“抽签”分配名校名额;

-学习加拿大:户籍与公共服务无关,只要纳税就能享受福利;

-就像把“喝水必须买金碗”的规定改了,换成“用任何容器都能喝水”。

3.别配合:你不承认,标签就贴不上

-小张最终没买房,和女友一起说服了丈母娘:“我们的感情比房子值钱。”他们租了个小公寓,过得很幸福——就像你不承认“价签”,商家再标天价也没用。

结语:世界上本没有枷锁,信的人多了,就有了枷锁

符号暴力是“皇帝的新衣”,说它存在的人多了,就真的没人敢说“没穿衣服”;制度性捆绑是“画地为牢”,大家都不敢走出圈,圈就真的成了牢。

但别忘了:标签是纸做的,一撕就破;规则是人定的,能改能废。就像荷兰人最终清醒了,郁金香球茎变回了普通的花;美国黑人最终抗争了,种族隔离法被废除了。

愿我们都能看清:房子就是房子,不该绑着婚姻;户籍就是户籍,不该锁着生存。当足够多的人说“这不合理”,枷锁就会松动;当足够多的人敢打破规则,牢笼就会坍塌。

毕竟,世界上最可怕的压迫,不是别人给你戴枷锁,而是你自己给枷锁上了锁,还把钥匙扔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