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恒道一(2 / 2)
因天门开阖(感知万物变化如门窗开合,不拒其来,不追其去),能为雌乎(守柔处下,不争先显)?
因明白四达(通晓四方道理如光照四野),能无知乎(不炫智巧,守其朴真)?
因生之畜之(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如大地载物不私其利),生而不有(生养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施为而不倚仗其能),长而不宰(引领而不主宰其命),
故谓玄德(这是恒道深藏的德性——看似无为,实无所不为)。
第十一章
因三十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毂中空处才使车可行),故当其无(正因其空),有车之用(才有车的功用);
因埏埴以为器(揉黏土做器皿,器皿中空处才使器可容),故当其无,有器之用;
因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造房屋,门窗中空处才使室可居),故当其无,有室之用。
是以有之以为利(有形之物为便利的基础),无之以为用(无形的虚空才是功用的关键)。
此亦恒道之妙:看似“无”(虚空、柔弱、处下),实则藏“有”(功用、力量、生机),
故“无为”非“不为”,乃借“无”之空,成“有”之用——如毂空容轴,器空容物,此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之理。
第十二章
因五色令人目盲(过多色彩扰乱视线,如杂光迷眼),五音令人耳聋(过多声音扰乱听觉,如杂音刺耳),五味令人口爽(过多滋味扰乱味觉,如浓味伤舌);
因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放纵游乐扰乱心神,如狂风扰树),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世珍宝使人行为失当,如重货累身)。
是以圣人:
因为腹不为目(求温饱本真,不求声色浮华),故舍彼取此(舍虚妄,取实在)。
这是顺“恒道”而弃“妄为”:不被外境牵着走(无为),反能守住本真(无所不为——保全自身,安享其常)。
第十三章
因宠辱若惊(得宠则喜,受辱则惧,皆因执着于“我”),贵大患若身(把祸患看得如身体般重要,也因执着于“我”)。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宠实为卑下,因宠辱皆由人定,非循恒道),得之若惊(得到时惶恐),失之若惊(失去时恐慌),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因有“自我”的执念,才会患得患失);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放下“自我”,与恒道相融,祸患自消)?
故贵以身为天下(以自身融入天下,如水滴入江),若可托天下(才可以托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以自身滋养天下,如根育草木),若可寄天下(才可以寄托天下)。
此为“无为”:不执“我”,故能容天下;不私“身”,故能安天下。
第十四章
因视之不见(恒道无形,如视空气不见其形),故名曰夷;听之不闻(恒道无声,如听风声不闻其源),故名曰希;搏之不得(恒道无质,如握流水不得其体),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无法追问其究竟),故混而为一(本是一体,不可分)。
其上不皦(往上看不明亮,不炫其光),其下不昧(往下看不昏暗,不隐其用),绳绳不可名(如绳线绵绵,难定其名),复归于无物(最终回归无形无象)。
是谓无状之状(没有形态的形态),无物之象(没有物象的物象),是谓惚恍(似有若无,难以捉摸)。
因迎之不见其首(迎着它看不见开头,如循环无始),随之不见其后(跟着它看不见结尾,如循环无终),
故执古之道(把握古时就存在的恒道),以御今之有(来驾驭当下的万物)。能知古始(能明白恒道的本源),是谓道纪(这是恒道的纲纪——循环不止,无始无终)。
第十五章
因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循恒道的人),微妙玄通(精微、深妙、通达、玄远),深不可识(深得难以理解)。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只能勉强描述其状态):
豫兮若冬涉川(谨慎如冬天过河,不冒进);犹兮若畏四邻(警惕如怕邻国侵扰,不妄动);俨兮其若客(庄重如做客,不轻浮);涣兮若冰之将释(洒脱如冰融,不固执);敦兮其若朴(敦厚如未雕的木,不造作);旷兮其若谷(开阔如深谷,能容物);浑兮其若浊(混同如浊水,不刻意清)。
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让浊水静下来慢慢澄清?不搅则自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让安定中生出缓缓生机?不扰则自生)?
因保此道者,不欲盈(循恒道的人,不求满盈)。
因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如器物不满,才能破旧立新——循环中守缺,反得新生)。
第十六章
因致虚极(让心神虚空到极致,如深谷无物),守静笃(让心神宁静到极致,如静水无波),
故万物并作(万物一同生长),吾以观复(我借此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因夫物芸芸(万物繁盛),各复归其根(最终都回归本源,如落叶归根)。
归其根曰静(回归本源就是静),静曰复命(静就是回归本性),复命曰常(回归本性就是恒道的常态),知常曰明(明白这个常态就是明)。
因不知常,妄作凶(不明白常态,妄动就会招祸);知常容(明白常态就能包容),容乃公(包容就能公正),公乃王(公正就能统领),王乃天(统领就能合天),天乃道(合天就能合道),道乃久(合道就能长久),
故没身不殆(终身没有危险——循恒道循环,自能无虞)。
第十七章
因太上,下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只知他存在,如天在上方,不感其压);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百姓亲近称赞他,如父母护佑,常念其好);
其次,畏之(再差些的,百姓畏惧他,如猛虎在侧,常恐其怒);
其次,侮之(最差的,百姓轻慢他,如顽童戏劣,不把他放眼里)。
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诚信不够,百姓就不信任他,如言而无信,人必远之)。
故悠兮其贵言(最好的统治者悠闲少言,不轻易发号施令)。
因功成事遂(事情办成了),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是我们自己如此”——不居功,故功归众)。
此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不强行干预,故众人自发力;不居功称能,故功自长久。
第十八章
因大道废(恒道被背离),故有仁义(才需要提倡仁义,如规矩崩坏,才需立方圆);
因智慧出(智巧盛行),故有大伪(才出现严重虚伪,如利器在手,易生欺诈);
因六亲不和(家人不和睦),故有孝慈(才需要强调孝慈,如关系破裂,才需补裂痕);
因国家昏乱(国家混乱),故有忠臣(才出现忠臣,如大厦将倾,才显栋梁)。
这不是恒道的本然,而是失道后的补救——如病后用药,非健康常态。
故“无为”非不要仁义,而是让仁义自生于恒道(如草木自生于土地),而非刻意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