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杂论对话 > 第446章 稀产在手锁利源

第446章 稀产在手锁利源(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类资产的“锁利逻辑”:别人学不会,学会了也晚了。比如台积电掌握3纳米芯片制造技术,全球只有它能生产高端手机芯片,苹果、华为都得看它脸色,这种“技术代差稀缺性”让它的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

4.情感认知类:人心筑的“无形壁垒”

-品牌IP:迪士尼的卡通形象(每年靠授权费收入500亿美元,米老鼠诞生94年仍在赚钱)、奢侈品LV的老花图案(即使成本仅1000元,也能卖1万元,溢价来自“身份认同稀缺性”);

-文化遗产:故宫的文创产品(2023年收入超25亿元,“故宫”二字本身就是稀缺IP,别人用就是侵权)、少林寺的商标(全球注册660个商标,靠“禅修体验”“武术培训”年入数亿元)。

这类资产的“锁利逻辑”:你可以复制产品,但复制不了人心的认同。比如茅台的“国酒”认知,让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多付10倍价格,这种“情感稀缺性”比产能更能锁死利润。

四、普通人的“稀产布局”:从“被动拥有”到“主动锁利”

大佬的稀缺资产看似遥不可及,但“稀产在手锁利源”的逻辑对普通人同样适用——关键不是“拥有多少”,而是“拥有什么”。

1.入门级:抓住“身边的小稀缺”

-技能稀缺:成为“细分领域专家”,如“只做古董钟表修复”的工匠(全国不超过50人,修复费按小时计费,每小时2000元)、“专攻跨境电商合规”的律师(熟悉多国法律的人不足千名,咨询费每小时5000元);

-信息稀缺:掌握“别人不知道的资源”,如社区里的“学区房中介”(熟悉每所学校的招生政策和房源,佣金比普通中介高30%)、“农产品产地代办”(直接对接农户和批发商,靠信息差赚差价)。

这类“小稀缺”的锁利逻辑:在小众领域做到“数一数二”,就能垄断局部市场的利润。就像小区里的“老字号裁缝铺”,虽然客户不多,但“改高端服装非他不可”,利润比连锁干洗店还高。

2.进阶级:投资“抗通胀的硬稀缺”

-实物稀缺品:收藏“限量版艺术品”(如齐白石的画,近10年价格年均上涨15%)、“核心地段老破小”(北京西城区30平米的学区房,因对口名校,单价达30万元/平米,租金回报率虽低但“卖一套少一套”);

-数字稀缺品:布局“行业数据库”(如“餐饮老板内参”积累10万+餐饮门店数据,靠数据服务年入2000万元)、“垂直领域IP”(如抖音“装修设计师阿爽”积累500万粉丝,靠装修带货年赚5000万元)。

这类资产的锁利逻辑:稀缺性会随时间增值,利润是“躺赚”出来的。比如2010年花10万元买入比特币(当时1个比特币1美元),2023年价值超3000万元,这种“数字稀缺性”的利润,比任何生意都来得猛烈。

3.高阶:打造“自己的稀缺壁垒”

-商业模式稀缺:开创“别人学不会的模式”,如“社区团购团长”通过建立500人的私域社群,垄断小区80%的生鲜订单,靠“独家供货权”赚取15%的差价;

-资源整合稀缺:成为“跨领域连接器”,如“跨境贸易中间商”熟悉中东市场规则,对接中国工厂和中东采购商,靠“不可替代的渠道”每年赚取千万级佣金。

这类资产的锁利逻辑:稀缺性不是天生的,是“造”出来的。就像“直播带货一姐”李佳琦,通过“极致选品+人设打造”,让品牌愿意付“坑位费+20%佣金”,这种“个人IP稀缺性”,比任何厂房设备都值钱。

五、避开“稀缺陷阱”:这些“伪稀产”正在吞噬财富

1.“人为制造的稀缺”:泡沫易碎

商家为了涨价,故意“限量发售”的普通商品(如限量版球鞋、纪念币),本质是“用营销制造稀缺”,一旦热度退去,价格就会暴跌。判断标准:离开营销炒作后,它是否还有真实需求?比如限量版球鞋,除了收藏者没人愿意花高价买,这种“伪稀缺”的利润,就像“泡沫上的霜”,太阳一晒就化。

2.“有稀缺无需求”:守着金矿饿肚子

偏远山区的“百年老房”,虽然“独一无二”,但因“没人愿意住”,再稀缺也不值钱。这种“有稀缺性但无需求”的资产,就像“沙漠里的黄金矿”,挖出来也运不出去。真正的稀缺资产,必须满足“需求永续”——哪怕是一块石头,只要有人愿意为它疯狂,它就是稀缺的(如钻石)。

3.“稀缺性不可持续”:锁不住的利润

技术迭代会让曾经的稀缺资产变得一文不值。比如2000年的“寻呼机生产牌照”,因手机普及而作废;2010年的“DVD专利”,因流媒体兴起而失效。这类“阶段性稀缺”的资产,就像“冬天的冰雕”,春天一来就融化。真正能锁利的稀缺资产,必须有“抗迭代能力”(如黄金、核心地段土地)。

六、未来的稀缺资产:在变化中寻找“新焊点”

当AI、太空、新能源成为新的商业战场,稀缺资产的形态也在进化,但核心逻辑不变:谁掌握了“未来必需且供给有限”的东西,谁就能锁死未来的利润。

-太空稀缺:马斯克的SpaceX占据全球70%的卫星发射份额,未来“近地轨道频谱资源”(卫星通信的核心资源)将成为新的稀缺资产,就像“太空版的石油管道”;

-数据稀缺:字节跳动积累的10亿用户行为数据,是训练AI大模型的“核心燃料”,这种“数据稀缺性”将让它在AI时代赚走大部分利润;

-碳稀缺:随着“碳中和”推进,“碳配额”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必需品,欧盟碳市场规模已达9000亿欧元,这种“环保稀缺性”,本质是“给地球的健康收费”。

就像农业时代的土地、工业时代的能源、信息时代的数据,每个时代的稀缺资产都在变,但“稀产在手锁利源”的规律不变——利润永远流向“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结语:稀缺性是商业的“终极焊枪”

“稀产在手锁利源”的本质,不是教我们“囤积居奇”,而是教我们“看透商业的本质”:利润的多少,不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劳动,而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不可替代的稀缺性。

从洛克菲勒的石油管道到英伟达的AI芯片,从茅台的窖池到李佳琦的直播间,这些案例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商业竞争的终点,是稀缺性的竞争;财富积累的终极,是稀缺资产的积累。当你拥有“别人没有、别人想要、别人抢不走”的东西,利润就会像被焊死的水龙头,源源不断地流向你——这不是运气,而是稀缺性的必然。

在这个“万物皆可复制”的时代,唯一不可复制的是稀缺性。抓住它,你就抓住了利润的“焊死开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