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急转舵(2 / 2)
然而,赵明烛的心却彻底沉了下去。韩似道是“清河”的人不假,但他之前推断,韩似道可能并非最高首领。如今这半枚令牌出现在自焚现场,是韩似道自知必死,故布疑阵,想以此暗示自己就是宗主,保全真正的幕后黑手?还是说,这根本就是一场灭口,真正的“清河”宗主,用这半枚令牌和韩似道的死,来了个金蝉脱壳,将所有的线索和罪责,都终结在这天牢烈火之中?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意味着他们面对的敌人,比想象中更加狡猾、狠辣和强大。
“仔细查验!确定死者身份!”赵明烛对仵作下令,声音冰冷。他需要最确凿的证据,证明这具焦尸就是韩似道本人。
消息很快传开。
韩似道在天牢“自焚”身亡,并留下半枚神秘令牌的消息,如同又一记惊雷,震得整个朝野目瞪口呆。原本就错综复杂的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翌日朝会,气氛异常凝重。
赵明烛将天牢之事据实禀报,并呈上了那合并的“清河”令牌。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恐慌、猜疑、愤怒、庆幸……各种情绪交织。
有官员痛哭流涕,痛陈韩似道祸国殃民,死有余辜;有官员则隐晦地提出,韩似道是否只是替罪羊,背后另有主谋,要求彻查到底;更有不少官员,尤其是那些与韩党有过牵连、此刻正惶惶不可终日者,则力主案件应适可而止,韩似道既已伏诛(无论真假),首恶已除,不应再过度牵连,以免动摇国本,引起朝局动荡。
“陛下!”一位年高德劭的翰林学士出列,颤巍巍地道,“韩逆罪证确凿,天人共愤,今虽自焚,亦难赎其罪。然,其所牵连者众,若一一穷究,恐伤及无辜,更令百官不安,政务停滞。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安抚民心。不若……就此结案,公示韩逆之罪,以儆效尤,其余涉案较轻者,酌情惩处,以示天恩浩荡。”
此言一出,竟得到了不少官员的附和。毕竟,韩似道掌权多年,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利益勾连盘根错节。真要彻查到底,不知多少人要丢官罢职,甚至人头落地。这种恐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阻力。
龙椅上,年轻的官家眉头紧锁。他登基不久,便面临如此惊天大案,内心既愤怒于韩似道的背叛与“清河”的威胁,又担忧朝局大乱,社稷不稳。他看向下方争执不休的臣子,目光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赵明烛身上。
“赵卿,你意下如何?”
赵明烛出列,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关键时刻。他手中掌握的证据,足以将数十名官员拉下马,但也确实如那些官员所说,牵扯太广。更重要的是,韩似道一死,很多关键线索似乎都断了,那真正的“清河”宗主隐藏得更深。若强行推动彻查,很可能打草惊蛇,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反弹。
“陛下,”赵明烛沉声道,“韩似道罪大恶极,其党羽亦需清理。然,翰林学士所言,亦不无道理。朝局稳定,乃国之根本。臣以为,可公示韩逆主要罪状,其核心党羽十余人,证据确凿者,依律严惩,以正国法。其余涉案人员,视情节轻重,或贬谪,或罚俸,给予改过自新之机。同时,暗中继续追查‘清河’余孽及那半枚令牌所指之幕后元凶,待时机成熟,再行雷霆之举。”
这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明面上,案件到此为止,安抚人心,稳定局面;暗地里,追查不会停止。他需要时间,需要机会,去挖出那条潜藏的巨鳄。
官家沉吟良久,最终缓缓点头:“准奏。韩似道案,就依赵卿所奏办理。其余事宜,由三司会同皇城司妥善处置,务必尽快平息物议,恢复朝廷秩序。”
圣意已决。
最终,这场牵动无数人心弦的大案,以韩似道“自焚”身亡,十余名核心党羽被问罪斩首或流放,数十名官员受到不同程度的贬谪、罚俸处分而告终。朝廷发布了措辞严厉的诏书,公告韩似道累累罪行,天下震动。
表面上看,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似乎过去了。汴京城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在那僻静的官舍中,陈砚秋听闻最终结果后,久久不语,只是望着窗外渐绿的枝桠,剧烈地咳嗽起来,崔月隐连忙递上药碗。
在皇城司衙署,赵明烛默默收起了那枚完整的“清河”令牌,锁入密室。他知道,斗争远未结束,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处。
急转舵之下,巨轮暂时避开了明面的惊涛骇浪,但水下那庞大的暗影,依旧如附骨之疽,伴随着这艘古老的帝国航船,驶向未知的、更加汹涌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