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韩地发生暴乱,其后有卫庄的影子,你可愿往?(1 / 2)
陈雍坐下之后,拿起案牍上的竹简,随手一翻,发现这些便是扶苏近日所做的律法笔记和策论。
见其条理清晰,不仅熟记律条,更能引经据典,探讨法理背后的得失利弊,甚至能结合此前下乡的见闻,思考律法在不同情境下的执行可能。
他的眼中不由露出赞许之色。
“殿下进步神速,已非吴下阿蒙,能知法之严,亦能思法之用,甚好。”陈雍放下竹简,称赞道。
扶苏得到肯定,脸上泛起一丝光彩,但仍保持谦逊:“全赖影二老师悉心教导。”
韩非在一旁淡淡道:“殿下天资聪颖,一点即透。法家之学,重在实际应用,望殿下日后能学以致用。”
扶苏恭敬应下。
陈雍见扶苏今日功课已毕,便示意他可以稍作休息。
待扶苏离开后,偏殿内只剩下陈雍与韩非二人。
宫女奉上清茶后悄然退下,殿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茶香袅袅。
韩非率先开口,:“陈兄观扶苏殿下,以为如何?”
陈雍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叶:“殿下仁厚聪慧,有悲悯之心,此乃为君者难得之质。
经此前乡野见闻与你教导的律法启蒙,已渐脱稚嫩,知世事之复杂,非黑白所能简单论断。
假以时日,若能持守本心,兼收并蓄,未必不能成一代明君。”
韩非微微颔首,他对扶苏的印象亦是不错,但仍有些许忧虑:“仁厚固然可贵,然乱世重典,天下未定,过于仁弱,恐难驾驭虎狼之师,震慑六国余孽。
法家之道,在于以法治国,刑赏分明,令行禁止。我观殿下,于‘法’之认可虽有提升,然于‘术’、‘势’之运用,恐仍有抵触。
而且,你回去阴阳家的那些时日,扶苏与儒家的几个博士,接触得也多了起来。”
陈雍品了口茶,缓声道:“韩兄所言极是,法、术、势,如同利剑,不可或缺。
但执剑之人若心无尺度,则利剑亦可伤己。
殿下之仁厚,并不是懦弱,而是底线,有此底线,方能在运用法、术、势时,不致迷失本性,沦为暴虐之君。
譬如治水,堵不如疏,强硬的律法与权术是堤坝,而仁政与智慧则是疏导的河道,二者相辅相成,方能长治久安。”
他放下茶盏,目光深邃的看向韩非:“况且,韩兄之法,乃为平定乱世、建立秩序之利器。
但是天下统一之后呢?当烽烟散尽,百姓思安,是否仍需一味强调严刑峻法?届时,或许儒家的一些‘仁’,方能化为滋养万民的春风细雨。”
韩非沉默片刻,他一生追求以法治国,终结乱世。
但对于统一之后如何“治”,如何让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能蕴含一丝温度,他思考得并不多,只是乱世的紧迫让他更侧重于前者。
韩非轻叹一声,“陈兄之论,总是着眼于更远处。”
而今,六国只余其三,他成为幕僚之后,嬴政也经常拿着奏折,与他探讨,治国之法。
从那些奏折上也不难看出,他的法,有些片面,这也让他知道,个人的理念必须做出妥协和调整。
而后,两人在这偏殿,就治国之法上进行了一番探讨,直至宫灯初上,陈雍方才告辞离去。
……
就在陈雍准备离开王宫,回去自己的府宅时,一名内侍便急匆匆地迎了上来,躬身低语:“陈大人留步,王上有请。”
陈雍微微一愣,目光微动,这么晚了,王上还有事?
他点了点头,跟随内侍转向另一条宫道。
一处幽静的偏殿内,殿内灯火通明,却只嬴政一人负手立于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