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赶尸客栈(1 / 2)
南朝梁天监年间,武陵郡往荆州的官道旁,孤零零立着座黑瓦土墙的客栈。这客栈怪得很,白日里门窗紧闭,只在日头擦着山尖往下沉时,才会挂出盏蒙着青布的羊角灯,灯上用朱砂画着半道符咒——往来行商见了都绕着走,谁都清楚,这是给赶尸匠和他那“队伍”歇脚的地方,当地人口中都叫它“赶尸客栈”。
客栈掌柜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姓苏名阿禾。三年前她娘染了时疫走了,爹苏老夯带着她往荆州投亲,半路遇上劫道的山匪,眼看就要送命,是路过的赶尸匠秦老秋救了他们。老夯感念这份恩情,正巧官道旁有座废弃的旧屋,便拾掇出来改成了赶尸客栈。临终前,老夯反复嘱咐阿禾:“赶尸人走的是阴路,挣的是阳间的辛苦钱,都是在帮客死他乡的人回家,你得把这客栈守好,别让他们在荒山野岭里受冻。”
阿禾记着爹的话,每日天擦黑就把客栈打扫得干干净净。堂屋正中总摆着三碗清水、一碟糯米,东西两厢各铺好干燥的稻草——东厢住活人,西厢住“客”。赶尸匠们都爱来这儿歇脚,一来是阿禾心细,总会提前烧好热水,还会煮上一锅热乎的杂粮粥;二来是她嘴严,不管见着多少“客”,从来不多问一句来历。
这年霜降过后,连着刮了两天的西北风,官道上尘土飞扬,冷风吹得人骨头缝里都发疼。这天傍晚,阿禾正往炉子里添柴,忽听得门外传来一阵铜铃声,叮铃,叮铃,节奏慢得像踩在棉花上。她赶紧起身开门,只见风里走来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约莫五十来岁,背上背着个藤编箱子,手里提着个铜铃,铃绳上系着张泛黄的符纸。汉子身后跟着四个身影,都裹着宽大的灰布袍子,头上罩着黑布,双臂贴在身侧,脚底下像飘着似的,跟着铜铃声一步步往前挪——正是赶尸匠和他的“队伍”。
“秦师傅,您可算来了!”阿禾一眼就认出是秦老秋,赶紧侧身让他们进来,“外面风大,快进屋暖和暖和。”
秦老秋点点头,把铜铃递给阿禾:“先去西厢撒圈糯米,我把‘客’安顿好就来。”阿禾应了声,接过铜铃就往西厢走。这铜铃是赶尸人的法器,据说能定住“客”的魂,她每次接过来都格外小心,生怕碰歪了铃绳上的符纸。
西厢里的稻草早就铺好了,阿禾从灶房舀了半碗糯米,沿着墙根撒了一圈,又在四个角落各多撒了一把——这是秦老秋教她的,说墙角阴寒重,多撒点糯米能挡寒气。刚撒完,秦老秋就领着四个“客”走了进来,他从藤箱里掏出四张黄符,每张符上都画着弯弯曲曲的符文,分别贴在四个“客”的额头,又从怀里摸出个铜哨,吹了声短促的哨音。那四个“客”像是得了指令,齐刷刷地站定在稻草上,一动不动,连袍子的边角都没晃一下。
“辛苦您了,秦师傅。”阿禾端来一碗热茶,“我炖了锅萝卜干炖腊肉,再煮碗热面,您吃了暖暖身子。”秦老秋接过茶,喝了一口,眉头却皱了起来:“阿禾,这次的‘客’不省心,都是从益州过来的,路上遭了风寒,我怕夜里出岔子,你多留点心。”
阿禾心里咯噔一下,却还是点头:“您放心,我夜里不睡得太沉,有动静我就喊您。”
当晚,阿禾把腊肉切得碎碎的,煮了两碗腊肉面,陪着秦老秋在堂屋吃。秦老秋喝了口自带来的米酒,话也多了起来:“这次的‘客’里,有个是益州的账房先生,跟着商队去荆州对账,半路上染了风寒没了;还有两个是采药的,在山里摔了崖;剩下一个……是个老兵,之前守着边境,年纪大了想回荆州老家,没走一半就咽了气。”他叹了口气,“都是想回家的人,可惜没撑到家门口,我能送他们走最后一段路,也算是积点德。”
阿禾听着,心里也酸酸的。她爹以前常说,赶尸人看着吓人,其实是在做善事——那些客死他乡的人,要是没人送他们回家,魂魄就只能在外面飘着,多可怜。比起那些见死不救的人,赶尸人可要善良多了。
吃到一半,忽听得西厢传来“咚”的一声闷响,像是有东西倒在了地上。秦老秋脸色一变,“腾”地站起身,抓起桌上的铜铃就往西厢跑。阿禾也赶紧跟上,手里还攥着块刚烤热的红薯——她本想给秦老秋当夜宵,这会儿却忘了递出去。
进了西厢,就着油灯昏黄的光,只见四个“客”里,有一个已经倒在了稻草上,额头上的黄符掉在地上,黑布罩也滑了下来,露出一张蜡黄的脸,看着约莫六十来岁,眼角的皱纹深得能夹进米粒——正是秦老秋说的那个老兵“客”。
“糟了!这老兵身子骨以前硬朗,阳气重,遭了风寒,黄符镇不住了!”秦老秋急得满头大汗,赶紧从藤箱里掏出新的黄符,又拿出朱砂,在符上飞快地画着,嘴里还念念有词。阿禾站在一旁,看着那倒在地上的“客”,心里又怕又急,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忙。
就在这时,那老兵“客”忽然动了动手指,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像是有什么东西堵在嗓子里。秦老秋吓了一跳,手里的朱砂笔“啪”地掉在地上:“怎么会这样?按理说,‘客’不该有动静啊!”
阿禾看着老兵的脸,忽然想起爹生前说过的话——有些“客”刚断气没多久,要是遇上骤冷骤热,可能会有短暂的“还阳”,不是真的活过来,只是残存的一口气没散。她赶紧对秦老秋说:“秦师傅,您别慌!我爹说过,这种时候得给‘客’喝点温米汤,把那口气顺下去!”
秦老秋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对!我怎么忘了这个!阿禾,快,去灶房舀碗温米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