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壹:与山涛绝交(二)(2 / 2)
山涛只是长叹一声,沉思许久,才痛然惋惜道:“如此,便如他所愿。”然后便将绝交书放置一边继续商谈。
那些个官员们自然很好奇究竟山涛这位老先生收到了什么样的信件,会如此难过,等商谈完后,其中一人偷偷翻看了书信,才得知嵇叔夜这个名满洛阳的德贤之人琴音高手居然为了山涛向他推荐官位而要绝交!
他们自然很是讶异。时至当日,“竹林七贤”的美名自然也传至洛阳,世人皆知嵇叔夜和山巨源二人是难得的忘年之交,两人之间的友谊不是这一点事情就能轻易断绝的,然而现在就因为这一件在旁人看来是异常难得的推荐上断绝了关系,怎能不让人讶异?
当下,这些官员们匆匆告辞,去到司马大将军府里,将这一事禀告司马昭。司马昭听了,当场脸色是有些难看的,怒气想发而发不了,一来这件事说起来只是叔夜不给山涛面子驳了他的推荐,二来断绝关系是这二位友人之间的事情,与司马昭大将军无关,故而他有怒气却无处可发。
可是叔夜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司马氏的征兆,经常写一些驳斥时下朝政的文章,与司马氏所施行的政策相违,司马昭因叔夜是天下敬重的能人一次次对他宽容,但这一次叔夜居然称做官是一件如此让他不堪的事,无形中大大的损了这位大将军的颜面,所以司马昭的脸色是非常难看。
官员们一个个都是见惯风浪的人,开始发挥察言观色的本领,一个个柔声劝大将军息怒身子要紧,一边替山涛美言,说他能够为了朝廷招揽人才还损失了一个友人实属难得,但又都同时避免再提到叔夜这个人。
这一件本领算不上什么大事的事,经过洛阳城里的人添油加醋口耳相传,奇异的分成了两种阵营,赞同的阵营称赞嵇叔夜真是继承且发扬了建安精神的风骨,不为权贵而出仕,这才是文人的傲骨;另一边则是反对派,批评他说这些年来所读所学却不为国效力,学了又如何,成了天下称颂的贤才又如何?更何况山涛是司马大将军手下所重视的一个人,嵇叔夜拒绝山涛就是拒绝司马大将军,和山涛断绝关系无形中表明要和司马氏对立!
这些言论,很难传到山阳这边的竹林里,但是再偏远的地方都有人,如果世界上没有密不透风的墙,这些言论还是让子期给听到了。
无论是称赞还是批评,这些言论与叔夜而言都算不上是好事,因为情况明摆着,这一次的绝交是真正惹上了司马昭,世人在端看这位司马昭大将军要如何处置嵇叔夜。
但让我难以相信的事,又过了好一段时间,这件事的风波居然渐渐消停,不了了之很少再听人谈论起,而司马昭竟然毫无行动,这和他的性格有些不相符。
恰巧又适逢叔夜为了抄写洛阳太学里的熹平石经,特意赶到洛阳里,在众多太学生的眼皮底下,不动声色的抄写了一日。叔夜曾在太学里教授课业,认识和崇拜他的太学生无数,这一次太学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来了许多人,都是为了再一次见到他们崇拜的人。
当时的情景让我难忘,三千太学生都来了,挤满了讲堂,各个屏息凝神的看叔夜抄写,他动他们跟着动,就好像偶像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言行。叔夜这次抄写熹平石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一段时间太学生们多津津乐道,又增加了叔夜的名气。
而我总担心司马昭会因为叔夜的名望以及他写了那份绝交书来报复他,为此我和他谈了几次,每次叔夜都说我有太多顾虑,说他自有主张。
可我总觉得,叔夜在此事的处理态度上,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固执了?
人心难测,总要顾虑多一些才好,即使再大的事情最后变得安然无事——例如这次的绝交事件——我都要顾虑一番最后得到了结论才安心。
而后的事实证明,缺了顾虑,事情就会朝着极坏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