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檐角的新绿(2 / 2)
雨稍小些时,老周划着木筏来了,筏子上堆着捆新油布和几把茅草。“俺在对岸看着棚子漏雨,急得不行,”他抹了把脸上的水,“这茅草是刚割的,混着泥糊在漏点上,干了比水泥还硬。”
王奶奶眼睛一亮:“对!老法子就用茅草糊顶,俺娘家那老房子,糊一次能管三年。”她让阿伟和泥,自己则把茅草捆成小把,“得用热泥,掺点麦秸,黏得紧。”
赵铁柱爬上棚顶,老周在底下递茅草泥。热泥混着茅草,糊在漏点上,蒸汽“滋滋”冒,雨打在上面,竟渗不进去了。“这法子比铺蓑衣强,”赵铁柱往下喊,“您再递点泥,我把周围都糊上,省得再漏。”
周强和阿伟在棚下挖沟,沟顺着棚子的墙角走,直通院外的渗坑。挖着挖着,周强的锄头碰到个硬东西,刨出来一看,是块青石板,上面刻着个“沟”字,边缘都磨平了。
“这是老磨坊的排水沟石板!”张大爷凑过来看,“当年就靠这石板引水,没想到埋在这儿了。”他把石板铺在沟底,“有这石板挡着,沟不容易塌。”
周丫没闲着,她学着王奶奶的样子,用小铲子往石缝里填泥,小手糊得全是泥,倒把几个小漏点堵得严严实实。“你看我堵的,”她举着铲子笑,“比爷爷糊的还平。”
雨停时,棚顶的茅草泥已经干了大半,硬得像石头。大家掀开磨盘上的蓑衣,石面干干净净,只有几处水痕,像被太阳晒化的雪。风车的风叶被擦干,转起来“咕噜”响,比原来还顺。
王奶奶端来刚熬的姜汤,碗沿冒着热气:“都喝点,驱驱寒。这雨虽闹心,倒让咱把棚子修得更结实了。”
第二天一早,太阳把棚子晒得暖烘烘的。茅草泥糊的顶泛着浅黄,青石板铺的沟里还留着点水,映着天上的云。赵铁柱往磨盘里倒了新麦,黄牛拉着磨盘转起来,麦粒“沙沙”落进磨眼,像在唱新的调子。
老周果然带新麦来了,还扛着把新做的木瓢,瓢柄上刻着个“周”字。“这瓢给丫丫用,”他把瓢递给孙女,“以后她来磨面,就用这瓢添料。”
周丫抱着木瓢,踮着脚往磨眼里倒麦,麦粒顺着瓢沿滑进去,不多不少,正好半瓢。“我会添料了!”她拍着手笑,木瓢上的“周”字在阳光下闪闪的。
张大爷用新磨的面粉烙饼,铁锅“滋啦”响,饼香混着茅草的味,飘出老远。他往饼上抹了点王奶奶腌的黄瓜,递给赵铁柱:“尝尝,这饼带着雨后的清气,比平时的香。”
阿伟和周强在棚子周围栽了几棵向日葵,苗儿嫩得像能掐出水。“等秋天结了籽,就用磨盘磨成葵花籽面,”阿伟说,“赵哥说掺点玉米面蒸窝窝头,香得很。”
赵铁柱靠在棚柱上,看着满棚的人,心里踏实得很。漏雨的忙乱像场梦,醒来后,棚子更结实了,大家的手也更巧了。他想,过日子就像这磨香棚,难免有漏雨的时候,可只要大家一起补,再大的雨也不怕。
檐角的青苔被太阳晒得更绿了,水珠顺着草叶往下滴,落在青石板上,“叮咚”响,像在数着新的日子。磨盘转着,面粉的香混着泥土的味,在空气里漫开,暖得像杯刚沏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