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抗战风云之组团打鬼子 > 第237章 挖掘地道

第237章 挖掘地道(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们选择土质坚硬、不易塌方的地段,讲解如何支撑、如何预留通气孔、如何防水防毒。

赵大勇和牛剑锋身先士卒,拿起铁锹和村民们一起开挖。战士们更是主力军,哪里最累最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挖地道的工程极其艰苦。缺乏现代工具,主要靠铁锹、镐头、箩筐,一锹一镐地刨,一筐一筐地运土。地下空气浑浊,光线昏暗,长时间弯腰作业,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军民一心,热情高涨。

为了保密,挖出的土方都要在夜间仔细处理,或填入坑洼,或撒入河道,绝不留下明显痕迹。地道的入口更是巧妙隐蔽,锅台下、炕洞里、水井壁、牲口槽底下……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成了进入地下的秘密通道。

地道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战需求。赵大勇和军事干部们反复琢磨:内部结构复杂,设有岔路、陷阱(翻板)、迷魂洞(死胡同),让敌人即使进来也晕头转向。

关键部位设有射击孔和了望孔,通常巧妙伪装成树洞、坟包、岩石缝隙,既能观察敌情,也能冷枪杀敌。

留有多个隐蔽的出口、入口和通气孔,确保通风和逃生路线。

挖掘了储存室,存放粮食、水和弹药;设立了临时救护所,可以安置伤员。

地道网络以村庄为核心,逐渐向野外延伸,甚至试图连接到邻近村庄。

工程日夜不停地进行着。村里壮劳力白天干活,晚上挖洞。妇女孩子们负责送水送饭、缝制布袋装土、编织支撑用的荆笆。歌声、号子声常常从地下隐隐传来,大家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挖掘保护自己和亲人的生命通道,也是在挖掘打击敌人的战壕。

牛剑锋充分发挥了组织才能,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他还编了顺口溜鼓舞士气:

“地下挖洞深又长,保护粮食藏老乡。鬼子来了干瞪眼,民兵地下放冷枪!”

赵大勇则不断检查地道的军事用途,经常组织小规模演习,假设各种敌情,让民兵和部队熟悉如何利用地道进行掩护、转移和出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杨村和李家坳的地道网络已初具规模。家家相连,房房相通,村内主干道甚至能通行人力车。地道深处,储存了足够的粮食和清水,关键节点还储备了弹药和急救包。

这天,赵大勇和牛剑锋组织了一次全面的检验性演习。

假设日军大队突袭杨村,哨兵立即发出信号,村民们在民兵的引导下,迅速而有序地通过各个入口进入地道。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整个村子表面上看空空如也,仿佛无人居住。

而在地下,民兵们则通过射击孔警惕地注视着地面,战士们则通过地道快速机动到预设伏击位置。

演习结束后,赵大勇站在寂静的村子里,对牛剑锋和周围的干部们说:

“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战争!鬼子有飞机大炮,我们有地下长城!他们踩在我们的头上,却不知道我们就在他们的脚下盯着他们!这叫‘地下有洞,洞中有兵,兵能藏能打’!”

牛剑锋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它把群众真正地、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我们最终能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根本保证。”

试点成功的经验迅速向根据地其他村庄推广。挖地道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个村子根据自己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地道。一个村村相连、户户相通、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网络,逐渐在根据地的地下蔓延开来。

虽然工程浩大,远未完全建成,但初步的成果已经给了根据地军民前所未有的信心。

他们知道,当下一次吉田武夫率领他的联队气势汹汹地扑来时,等待他们的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肆意蹂躏的村庄,而是一个深不可测、充满复仇火焰的地下战场。

赵大勇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对牛剑锋坚定地说:“老牛,我现在倒有点盼着吉田这老鬼子早点来了。正好用咱们这地下迷宫,试试他这头野牛的锋芒!”

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准备在人民战争的奇观中,迎接敌人更加残酷的扫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