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多灾多难的一年(2 / 2)
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吉林那边,立刻组织地质、天文专家研判,划定可能的陨石坠落区域,以‘春季防空演练’的名义组织群众疏散;
云南龙陵,按之前通海、雷波的经验,以‘农田水利建设’为掩护,提前转移群众!唐山的准备工作同步加紧,绝不能有任何疏漏!”
争论直至深夜,最终领导拍板:“立即启动双重应急方案!吉林、云南两省成立专项指挥部,军区调派精锐部队支援,科研部门全力研判陨石雨轨迹,水利、地质部门排查龙陵地质隐患;
同时密令唐山周边省市,加快防震设施建设,组织群众开展避震演练,务必将所有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命令层层传达,吉林与云南大地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避险行动迅速展开。
吉林省内,科研人员日夜不休地研判陨石轨迹,结合历史天文数据与神碑预警,划定出从吉林市到永吉县的狭长危险区域。
部队与地方干部组成宣传队,挨家挨户讲解避险知识:“三月八日当天,一定要远离房屋、电线杆、大树,到空旷的操场、河滩去!”
政府紧急征用了所有大型开阔场地,搭建临时避险棚,储备饮用水与应急食品。
永吉县的农民崔大爷,特意把家里的牛牵到村外的河滩草地上,搭起简易牛棚,嘴里念叨着:“太上老君保佑,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云南龙陵周边,转移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解放军战士背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在泥泞的山路上跋涉;
少数民族干部带着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劝说村民:“神碑说了,地震会毁房子,赶紧跟我们去安全地方!”
临时安置点选在地势开阔的山间台地,草棚整齐排列,避震沟、医疗点、饮水站一应俱全。
龙陵县象达公社的傣族老人玉喃,起初舍不得自家的竹楼和茶园,当看到干部们为了帮她转移贵重的银饰,在山路上摔得满身泥泞,终于动容,领着族人收拾起行囊,跟着队伍出发。
与此同时,唐山周边的防震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虽然距离地震还有四个月,但九大预言的威慑力早已深入人心,地方政府以“房屋安全检修”为名,组织群众加固房屋,在学校、工厂开展避震演练,储备应急物资。
街头巷尾,人们悄悄议论着神碑的预言,不少人家提前收拾好了贵重物品,约定好地震时的避险地点。
到1976年3月7日,吉林危险区域的群众全部转移至开阔避险点;
云南龙陵及周边地区的数十万群众,也在干部与战士的帮助下,完成了第一轮转移,临时安置点里,人们互帮互助,等待着预言时刻的到来。
1976年3月8日清晨,吉林大地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
天刚蒙蒙亮,避险点的人们就已起床,裹着厚厚的棉衣,眼神中带着紧张与期待。
赵国强站在神鼎空间里,透过空间屏障注视着外面——操场上、河滩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有序排列,战士们来回巡逻,安抚着群众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