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你看不看的,我也是“高小毕业”!(2 / 2)
却是没有想到,苏浩摇头,拒绝回答。
不是他不想回答,而是他不能回答。不过,还是给了那人一句话:“这个问题,你可以问郑部长!”
“嗯?”
众人一起看向了郑部长,不明白苏浩何以这样说。
“小苏啊,我的那点秘密你都知道啊?”
郑部长听到苏浩提到了他,不得不说话了。
“进展如何?”
苏浩问着。
郑部长摇摇头,“不理想,遇到了技术难关。嗯?”忽地郑部长抬头,又是看了一眼苏浩,看了一眼他面的那台电动制砖机。
陷入了沉思。
1957年初,一机部下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包钢设计制造出1150初轧机。
1958年,又下达了设计和制造12500吨水压机的任务。
本来,当年下达的任务,是要当年完成的。
但由于当时研发力量不足的缘故,直到1960年5月,两大重点产品才基本完成。
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1150初轧机和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实现了两颗“卫星上天”的目标。
质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我国不能独立生产成套重型机器的历史。
当时,这两项任务,都是交给一重来完成的。
一重,前身为一机部第一重型机器厂,在山西省,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人家是属于重工企业,第一机械厂生产的主要是民用机械。跟人家相比,第一机械厂在一机部的份量,还是要差很多。
“部长,交给我们吧!”
这边,苏浩还没有说话,杨光林一步上前,“砰”地一声拍了一下胸脯,主动请战,“我们一定不负部里所托,尽快地完成这两项任务!”
“对,交给我们吧!”
“保证完成任务!”
“不负一机部所托!”
“实现突破,再创辉煌!”
机械厂几乎所有职工,都是跟着杨光林一起高喊。
“你可真是铁匠炉上蹭痒痒,不看火色啊!”
苏浩来到了杨光林的身边,很不满意地低声说着,“你还是和李东升把那台电动制砖机吃透了再说吧。
还不会走,就想跑?”
苏浩自然知道杨光林的底气在哪?
轧机,属于机械机床,乃是金属板材加工机床的一种。
所谓的“初轧机”,其实是后世的一种叫法,指轧辊直径1米以下,只能轧制2—10吨钢锭,产量一年也就是百万吨左右的那种初级轧机。
而水压机就属于液压机床系列了。
苏浩他们的这台电动制砖机,具备两种高压压制砖模的技术:一种是液压技术,一种是机械高压技术。
可以这么说,能生产这种电动制砖机,原则上就能够生产轧机、水压机!
但毕竟一个是麻雀,一个是鲲鹏!
电动制砖机和这两种“高大尚”的东西,还是有区别的。
压几百吨的东西,和压几公斤重的东西,它能一样吗?
材料上,就过不去!
就种花家现在的炼钢水平?还真是不行。
一重,之所以在60年5月才完成,苏浩不知道具体原因,但他估计,也是因为材料的困扰。
“可以考虑!”
机械厂职工的山呼声中,郑部长点点头,“能者为先嘛!”
“嘿!”
那杨副厂长和李东升处长一听,重重地挥了一下手。
如果能接下这两个任务,那第一机械厂就一举由民用机械生产厂,向国家重型机械生产厂迈进了。
那就更牛逼了。
而他杨光林,要是能成为这样一个厂的厂长,级别都得提升半格。
那得享受副部级待遇!
“小苏,你的意见如何?”
许是看到苏浩一直没有说话,郑部长那也属于“忒贼”的人物,看向了苏浩。
“我嘛……能有什么意见?”
苏浩使劲摇头,拨浪鼓似的,“前面都说过了,我在这个科研小组里,那也只是给二位组长沏茶倒水提夜壶的。
刚才,我所讲的,都是二位组长教我的。
我自己也只是‘高小毕业’,可没那么大的学问,不懂那么高深的技术!”
既然难关已经渡过,苏浩也知道,自己该收手了。
你一个“高小毕业”,给秃头教授们解答问题?如此下去,他非得被带走,被切片研究不可。
索性把“功劳”都推给那二位。
“是吗?”
但那郑部长却是不依不饶,用一双“忒贼”的眼睛看着苏浩。
“你看不看的,我也是‘高小毕业’!”
苏浩则是低声嘟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