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孙女的历史作业(2 / 2)
雨声渐密,孙女的问题还在继续。于学忠讲述着过滤过的故事:把骑兵说成通讯兵,将全军覆没的战斗说成战术转移。当小雨问起"为什么课本里没有爷爷的部队"时,他往茶杯续水的手很稳,水面却晃出细碎的波纹。
"历史......"老人望着茶叶沉底,"就像你拼的积木,有时候缺几块也能搭成房子。"
周日下午,小雨带着完成的作业回来,鼻尖上沾着墨水:"爷爷,老师说我的故事和别人不一样!"
于学忠接过作业本。在《微山湖上的战斗》标题下,孙女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爷爷的部队和穿灰军装的叔叔们一起打鬼子"。批改的红笔在"灰军装"
"王小明说他爷爷参加百团大战得了勋章。"小雨翻出课本指着一张模糊的照片,"可爷爷的战友怎么都没名字呀?"
老人胸口发闷。他那些埋在台儿庄、临沂、宜昌的弟兄们,墓碑早被战火犁平。倒是当年在重庆军事会议上,何应钦那句"杂牌军就该当炮灰"的白眼,记得比勋章还清楚。
"爷爷有个警卫员......"他翻开相册最后一页,抽出张烧焦边的照片,"叫王勇,徐州会战背着受伤的通讯兵跑出火线......"
小雨突然指着窗外:"像那个叔叔吗?"
胡同里有个穿旧军装的跛脚男人正在扫街。于学忠眯起眼,那不是王勇——王勇1944年就死在了衡阳城外,肠子流出来还抱着炸药包爬了十米。
"不是。"他合上相册,"但都是......好样的中国人。"
交作业前夜,小雨趴在桌上重写最后一段。于学忠站在她身后,看铅笔划过"灰军装"三个字,改成"抗日军民"。
"老师会满意吗?"孙女仰起脸问。
老人想起1956年他在政协会议上,听人争论"谁是抗战中流砥柱"时窗外的蝉鸣。那时他面前的茶杯也是这样,茶叶沉在杯底,像无数沉默的亡魂。
"你写得很好。"他摸摸孙女的头,发现她发丝里有阳光的味道——这代孩子再不用闻硝烟和血腥了,"历史......"
书柜玻璃映出他们模糊的倒影。于学忠忽然看见无数重叠的影子:穿奉天讲武堂制服的自己,台儿庄战壕里满脸血污的自己,重庆防空洞里攥着电文的自己。他们都站在小雨身后,像一排被岁月模糊的碑文。
"历史会记住真正流血的人。"他轻轻说。
次日清晨,小雨把作业本装进印有向日葵的书包。于学忠站在院门口,看她辫子上的红绸带消失在胡同拐角,像当年在临沂城外目送传令兵奔向火线。东方的天空很干净,没有侦察机的黑影,也没有防空炮炸开的烟云。
老人转身时,一片柳絮落在相册封面上。那话:"民国三十一年春,余部与张部游击队协同破坏胶济铁路,毙敌七十余人......"
春风拂过院角的梨树,雪白的花瓣落在他肩头,像一场迟来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