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安南之行(2 / 2)
王善一在青州时,找了个空儿,去了一趟渤海湾,算是见过海的。不过,她没见过南边的海,这边的海水更清更蓝,感觉也更辽阔。这个时节已入秋了,风浪相对平稳,不过,王善一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晕船现象,成天头晕恶心,十分难受。幸亏白先生带了一些安南那边秘制的晕船药丸,吃了有奇效。不过再有效,也是病恹恹的,时常躺在客舱休养。
中秋节前总算赶到安南,卸了船,一下船,王善一生龙活虎了,什么都感兴趣。白先生一到安南城就如鱼得水了,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全都知道。一面让人把车队先拉到自己住的地方,他家就在与总督府隔了一条街上的菩叶坊里,他拉着王善一去吃南味的海鲜。
王善一让帮忙租房子的事,他想过了,还租什么房子,根本住不了多长时间,就住在自己家好了。他们家五进大宅,当初老侯爷让人给修建的,客房底下有地下室,后花园有二层的观景楼。家里人口简单,就老两口,十个仆婢,莫说住一个王姑娘,就是住上十个八个的都没任何问题。何况,王姑娘怕热,住后花园的观景楼上,晚上海风吹过来,清清爽爽的,指定喜欢。他把情况一说,王善一略微考虑,也行吧,到了人家的地盘,就听人家的安排呗。
安南的海鲜做法简单,就是大锅干焖,什么海参、螃蟹、大虾、扇贝、各种海螺,堆上一大锅,放点净水,大火蒸煮两刻钟左右。用当地的酸豆、酸桔、野海椒、蒌叶等舂烂,加些蒜沫、酱汁,做成酸辣口味的蘸水,好吃不拿人。有一样虾的做法与众不同,把虾去了壳和虾线,打成浆,裹在甘蔗上炸,更加清甜好吃。主食有猪肉粽、米粉汤、炸米糕等等,很有地方特色。王善一真是大快朵颐,吃得心情极好,又打包一些,给空间的小伙伴们尝鲜。
酒足饭饱之后,天色已暮,海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惬意极了。王善一悠闲地跟着白先生逛街。南方与北方不同,这边入夜比白日还热闹呢,有好几处大夜市,灯火通明。夜市上卖的那些东西,有一多半王善一都不认识,是一些南方独有的香料、药草、菌菇,还有当地独有的果蔬。另有各种大小贝壳,大螺、砗磲、珊瑚、红木料。还有水牛角制的大小梳篦,手工制的贝壳风铃,竹编的遮阳帽等等。王善一手痒,又买了许多有用没用的,看得白先生直发笑。当下劝道:“王姑娘,看看热闹就行了,东西一般先别买。你想要这些东西,老夫回头给你找得力的人,他们家里都有好货,才舍不得拿到夜市上来。”
王善一发现,安南城建造模式是仿都城永安的形制,不同的是没有坐北朝南。白先生解释说南北气候不同,风向差很多,北方自然喜欢朝阳的宅子,可是南方怕晒,实在是没有必要。这安南新城是长孙老侯爷在原来的城址偏北十五里,重新让人规划建制,大概用了二十三年才完全建好。城内也采用坊市制度,不过管理上没有都城那种政治城市严格。虽有四个市场,都是一大早就开市,晚上也可以营业,有些小店甚至夫妻轮班,全天候经营呢。
城里基本上也不实行宵禁,只是入夜之后,八门关闭,只留面海方向的那一个城门,望海门,日夜有人把守,检查进出城的路条。因为这边临海,有不少渔人夜晚外出打渔,妇人早出赶海。还有制盐工,更是三班倒的忙碌,白日晒盐,夜晚打包。这些人或日夜颠倒,或夜以继日,随时要进出城门。
王善一听有盐,眼睛都亮了。能长途运输,耐放又好出手的大宗货物,就是那几样,食盐、黄糖、粮食、瓷器、茶叶、丝绸。她问白先生:“这边的盐品质如何?产量多大?朝廷有没有专人管制?有没黄糖、瓷器之类?我跟西北的袁氏商队熟悉,想带一些回都城。”
白先生看她两眼:“那你可问着了,安南的盐都是海盐,这边人少海水干净,盐的品质极好,产量也大,一斗盐才三十文钱,拉到都城去,价格可要成几倍增长。朝廷不管,路太遥远了,不够运费,再说,安南府兵数量多,离朝廷远,军饷筹措不易,朝廷开恩,允盐业自治。安南也有糖,这边的气候适合种甘蔗,恰是黄糖的重要产地。老夫的家乡一大半是种糖蔗的,产量很大,几家共用一套工具,都会制糖。这卖糖,可比种稻米和木薯强多了。不过,瓷器可没什么好的,都是粗制陶瓷,全指着买江南商队拉过来的瓷器呢。你要是想带货,还是带些特有的海贝、珊瑚、红木、香料之类,物以稀为贵嘛。”
当天晚上回去很晚,也没来得及拜见白夫人。人家两口子见面,小别胜新婚,不得卿卿我我一番,自己就不去煞风景了。王善一躺在白先生家的观景楼上,感受着安南的夜晚。时近中秋,明月清辉,能见院子里种了许多椰子、木瓜树。海风习习,叶子轻响,十分舒爽。
安南的天亮得早,城门开得早,安南居民很多出城捡海。王善一好奇得很,一大早起来,跟守门人交待一声,问清了去海边的路,骑了马出城,她也捡海去了。海边多是妇人和儿童,也有老头老太太,赤着脚,背着竹篓,手里都拿着铁夹子或小铲子,翻捡着海边大大小小的石头和海藻。也有孩子拿了小铁铲,寻找可能有海鲜的海滩小孔,挖贝壳呢。
王善一问了好几个妇人,她们都听不懂她的永安官话,只冲她微笑摆手。小孩子们偶尔对她投来好奇的目光,不过,大家手里还有活儿,这可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呢。
后来有一个面相和善的老先生,走过来跟王善一搭了几句话。老先生姓乔,有六十上下,年轻时候在北方做过生意,会说永安官话,大致能互相交流。乔老先生眯起眼,上下打量这个年轻后生,刚听他说话就知道是外地人,圆领长袍,穿着布凉鞋,这身打扮如何能赶海呢?
乔老先生叹口气,对王姓后生道:“这位公子,你没听说过,能上山莫下海吗?你外地人,想赶海要带工具,要带些专用药草。这海边的好多鱼都是凶猛长牙的,螃蟹的大夹子也不是吃素的,你敢徒手去捉,看它们不咬你,咬着了还不容易松口。万一伤口发炎,必受一场大罪。还有些鱼和水母都是有剧毒的,外地人不认识,这些东西还擅长伪装,万一不小心被它们刺伤,轻者剧痛无比,重者还有要了小命的呢。安南渔民手里,都有祖传药方,配了一些解毒和止痛止血的药草,能解大部分的鱼虾之毒。”
王善一受教,把衣襟掖入革带,脱了鞋,拿了两粒金豆子赠给老先生,跟着他赶海,不为收获,就图个体验生活。老先生早年经商,家境富裕,赶海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主要为了锻炼身体,也并不为了生存。现在收了人家的赠礼,也乐意跟小公子相处,看见了鱼虾蟹贝,就把夹子递过去,指导王公子捕虾捡贝,过过手瘾。两人相谈甚欢,听说王善一要收一些干海货带回都城,老先生还说家里儿子们干得就是海货生意,让她有需要的时候可去安南城海市找乔真海货行。只要报乔老先生的名号,肯定给她最好的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