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四叔是朱元璋 > 第235章 农耕即是希望

第235章 农耕即是希望(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手掌被石灰灼得通红,泛起细密的水泡,他却浑然不觉。有老农用烟袋锅敲他的后背:“王爷金贵身子,这些粗活让咱们来!”

他回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在田里,哪有什么王爷!”说着,继续弯腰搅拌石灰水,裤腿沾满泥浆也毫不在意。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改良后的稻种虽抗病害,却因江南湿气过重,极易烂根。朱文正蹲在试验田里,盯着被雨水泡得发胀的稻苗,眉头拧成一个结。

连日的操劳让他身形消瘦,眼窝深陷,却依然不肯离开半步。突然,田埂边一丛生长旺盛的旱稻吸引了他的目光——这些旱稻扎根于隆起的土坡,根系发达且避开了积水。

他连夜翻阅典籍,在《齐民要术》中找到“垄作法”——将田地起垄栽培,既可排水又能通风。为验证此法,深秋的观农台成了试验场。

朱文正带着工匠日夜敲打,将汉白玉栏杆改造成可开合的水槽,模拟暴雨场景。他亲自推着独轮车运送泥土,将试验田分割成无数小块,每块采用不同的垄距与施肥配比。

手掌磨出血泡,就用布条缠紧继续干;袍角沾满泥浆,索性挽起裤腿赤脚劳作。

有次暴雨突至,朱文正不顾众人劝阻,冒雨记录不同垄高的排水情况。雨水顺着他的发梢、下颌不断滴落,浸透的衣袍紧贴在身上,他却举着油纸包裹的记录册,在泥泞中穿梭测量。

当夜便发起高烧,却仍在病榻上指挥陈锐调整试验方案。

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找到最佳方案。当第一株改良稻穗垂下饱满的谷粒时,整个江南都沸腾了。

老农们举着火把,连夜赶往观农台。火光映照下,朱文正站在田埂上,将新稻种分给众人:“这是‘垄稻一号’,耐旱抗涝,明年定能丰收!”他的声音因连日劳累而沙哑,却充满力量。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有人跪地叩谢,有人喜极而泣。

消息传到京城,朱元璋命人送来御赐的犁铧。朱文正抚摸着刻有蟠龙的青铜犁,突然想起在育英堂分发种子的场景。

他立即命人打造千把小锄头,刻上“春耕秋收,民心为天”八字,送往各地学堂。同时,在观农台开设农技讲堂,邀请老农与学者分享经验,还绘制了详细的种植图谱,分发到每个村落。

次年开春,江南大地一片繁忙。朱文正骑着马穿行在阡陌间,看见孩童们举着小锄头,学着大人的模样翻土播种。

远处的试验田里,新引进的玉米秸秆随风摇曳,与金黄的稻浪交织成绚丽的画卷。他勒住缰绳,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轻声呢喃:“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春天。”

晨风拂过他的衣襟,带着泥土的芬芳。朱文正深吸一口气,策马向前。前方,是他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土地,是百姓们日益殷实的生活,更是大明王朝坚实的根基。

他知道,这场与天灾的博弈从未结束,但只要与百姓站在一起,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