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 第224章 呜呼,案首并非下官弟子啊

第224章 呜呼,案首并非下官弟子啊(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本官在府城也听过他的才名,少年俊彦,诗文一绝。他得案首,倒也算是实至名归,看来柳家又要出一位人才了。”

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案首非柳彦莫属。

毕竟柳彦在青州文坛的名声,是实打实传出来的。

徐远伯却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种奇异的笃定:“府尊猜错了,此次阳和县案首,并非柳彦。”

“不是柳彦?”

赵州牧真正感到惊讶了,阳和县还有能压过柳彦一头的学子?“那是何人?”

“孙昀。”

徐远伯清晰地吐出两个字。

“孙昀?!”

赵州牧先是一愣,随即猛地想了起来,声音都不自觉地拔高了几分,“可是那个……那个之前献策引粮入城,你还以乌纱帽为他担保的书童孙昀?!”

“正是此人。”徐远伯点头。

赵州牧眉头瞬间拧紧,身体靠回椅背,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敲击着。

又是孙昀!

此子在流民之乱中的表现堪称惊艳,智计百出,那份胆识和谋略,绝非常人能有。

可是……科举是另一回事啊!

“远伯兄!”

赵州牧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一丝审视和不解。

“孙昀之能,在于实务机变,这点本官从不怀疑。”

“但科举之道,首重经义根基,文章法度!他一个书童出身,即便脱了籍,才正经读书几日?满打满算不过数月!”

“那柳彦却是三岁启蒙,寒窗十五载,诗名早着!他怎么可能在文章上胜过柳彦?”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徐远伯,语气中已带上了几分质疑。

“你如此力排众议,将他点为案首,莫非是念他前番功劳,有意提携,在评卷时有所倾斜?”

这话问得已经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在直问徐远伯是否徇私了。

徐远伯闻言,并无丝毫慌乱,反而挺直了脊梁,正色道:

“府尊明鉴!下官身为学政,执掌一州文衡,岂敢因私废公,亵渎科举神圣?”

“孙昀之案首,凭的是真才实学,白纸黑字,凿凿可鉴!绝非下官徇私枉顾!”

“其帖经墨义,全无错漏,根基之扎实,不逊任何老儒。诗赋亦中正平和。尤其策论一篇……”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试卷抄本,双手呈上。

“此乃孙昀《流民论》策论抄本,请府尊过目!一看便知,下官所言非虚!”

赵州牧将信将疑地接过试卷。

初时,他目光扫过,还带着挑剔。

但很快,他的神色就变了。

他看得越来越慢,越来越仔细。

时而凝神思索,时而以指叩案。

当他读到粥中掺沙,看似不仁,实为无奈之下筛选真正饥民、节约粮食之良法时,不由得低声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读到引粮入城、调控粮价之论,更是微微颔首。

而看到最后,孙昀竟敢直指“清丈田亩,抑制兼并,兴修水利”这积弊之源,作为长治久安之策时……

赵州牧猛地抬起头,眼中已满是震惊!

他放下试卷,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仿佛要将胸中的激荡平复下去。

沉默良久,他才喟然长叹:

“此子之才,确在柳彦之上!”

他终于明白了徐远伯为何如此坚持。

这篇文章,哪里是什么寻常书生能写出来的?

这分明是一个亲身参与并主导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民生经济之战,且目光深远、胆识过人的实干家,才能写出的血泪之策!

格局、见识、胆魄,与柳彦那等风花雪月的文章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