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76章 谁家的烟囱先说话

第476章 谁家的烟囱先说话(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一段杂音流淌而出——

铁勺刮过搪瓷碗底的刺啦声,灶膛里柴火噼啪爆裂,夹杂着一声稚嫩的咳嗽,接着是女人轻拍后背的节奏,三短一长,停顿两秒,再重复。

前排一位女教授猛地捂住嘴,肩膀微微发抖。

后排一名年轻医生低头盯着地面,手指攥紧了笔,指节泛白。

角落里的录音师悄悄摘下耳机,眼眶通红。

那不是音乐,不是艺术,也不是治疗方案。

那是活着的声音。

有人开始抽泣,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被听见了。

记者冲上前追问:“这段音频是否经过情感增强处理?有没有加入脑波同步技术?”

陆昭摇头,声音平静如雪落山谷:“这是昨夜凌晨一点十七分,城北棚户区一户人家炉边的真实录音。母亲给发烧的孩子热粥,用的是三十年前的老式煤炉。她不知道我们在录,也不知道这声音会被带到这儿来。”

全场静默。

随后,掌声从零星到如雷,从礼节性变为近乎虔诚的共鸣。

当晚,三条热搜冲上榜首:

#陆昭用一段杂音击溃AI#

#我们到底在治愈什么#

#家庭声音档案计划启动#

清华、复旦、浙大相继宣布成立“生活声景研究室”,呼吁全民上传家中厨房、客厅、阳台的日常声响。

一位院士公开表示:“人类的情感记忆,藏在85分贝以下的背景音里。”

而陆昭已踏上返程列车。

窗外夜色浓重,高原群山如沉睡巨兽。他闭目养神,手机突然震动。

一条短信跳出:

【系统通知】您关注的《牢墙内外》演出团巡演审批通过,首站:高原学校,日期:下月五日。

他的呼吸微微一顿。

那是他三年前发起的项目——让服刑人员通过口述、鼓乐、火祭仪式,把压抑二十年的情绪烧成声音,唱给世界听。

最初没人支持,媒体称其为“危险的心理实验”。

可当第一批参与者在舞台上嘶吼出第一句“妈,我冷”时,整座监狱的铁窗都在震颤。

而现在,他们要走出高墙了。

他指尖摩挲着屏幕,忽然想起那个雨夜,孩子敲破鼓皮也不愿停下的模样。

有些声音,不该被修饰。

更不该被替代。

列车穿入隧道,黑暗吞没一切。

就在那一刻,他仿佛又听见了——

来自地底深处的低频嗡鸣,三短一长,像心跳,像暗号,像某种古老契约的回响。

与此同时,高原学校的野花悄然完成了基因层面的蜕变。

村民发现,那些曾在“灰语亭”旁自发生长的紫茎泽兰,花蕊在夜间散发出稳定的蓝绿色荧光,且能代际遗传。

更奇的是,若将老灶灰掺入新泥筑墙,植物生长速度提升三倍,荧光强度翻倍。

建筑公司闻风而动,推出“防火节能智能灶具”,宣称零烟尘、恒温控火、App远程操控。

首批投放五百台,结果不到半月,九成被退回。

用户反馈清一色写着:

“睡不踏实。”

“夜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孩子说梦话喊‘妈妈烧饭’。”

老炊事员的儿子阿烈怒而组建“灶脉普查队”,带着罗盘、热感仪和祖传地契,走遍全镇七十二村。

历时四十六天,绘出一幅百年灶位变迁图。

当所有现存仍在使用的灶基连成线——竟与古籍记载的“火龙阵”完全吻合。

传说中,这是先民为祈雨驱寒所布的灵火之局,以人心为引,以炊烟为脉。

族长见状大喜,立即向文旅局提交非遗申报材料,计划打造“圣火文化节”,门票定价两百八,配套民宿预售已开启。

消息传出,村民哗然。

三天内,三百二十七人联名抵制。微信群里刷屏一句话:

“我们不是表演给外人看的文物,我们是活着的灶!”

孩子们在学校展开辩论赛,五年级的小女孩站在讲台上大声说:

“你们拆过老房子吗?知道灶台你们懂什么叫断吗?!”

当晚,全村十七户人家,在同一时刻点燃炉火。

火焰腾起的瞬间,空中浮现出肉眼可见的孢子云,呈淡蓝色,随风游动,形如蜿蜒火蛇。

气象站监测到局部温差异常,空气中检测出微量荧光薄荷酮——一种此前仅存在于传说中的“暖息素”。

紧接着,“守炉公约”席卷周边社区。

八个村落自发设立共享灶台,每逢初一十五,全家齐聚煮饭、讲故事、唱老歌。

有人提议装摄像头直播,立刻被否决:“火要亲手烧,话要当面说。”

某夜狂风突袭,暴雨倾盆。

八处公共灶台接连熄灭,人们冒雨抢救炭火,焦头烂额。

唯有“反纪念计划”原址那座孤零零的小灶,不但未灭,反而越燃越旺,火焰由橙转青,蓝光穿透雨幕,照亮整条街巷。

监控记录显示:

就在那一刻,其他八处熄灭火塘的烟囱口,齐齐喷出带着荧光薄荷气息的白雾,持续整整十三分钟。

而在城南茶馆避雨的程远,掌心贴着一块从废墟拾来的焦木片,忽然感到一阵微弱却清晰的跳动——

一下,两下,三下。

像是脉搏,又像某种召唤。

他仰头望向乌云密布的天空,雨水顺着帽檐滑落,喃喃道:

“火……开始找新家了。”

城市另一端,市政厅会议室内,投影亮起。

标题赫然写着:

《老旧管网系统升级工程实施方案》

副标题:回音弯片区拆除计划,预计工期三个月。

负责人敲着桌面:“那个垃圾站检修口常年冒蒸汽,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封堵。”

无人提及饭盒上的字迹,也无人说起凌晨两点自动运行的清洁车路线。

但就在施工令签发前夜,十余名家长悄然聚集在“回音弯”垃圾站外。

他们手中抱着的,不是工具,也不是抗议书。

而是一个个洗净晾干的旧饭盒——搪瓷的、铝制的、塑料的,边缘磨损,底部刻着名字或笑脸。

他们沉默地蹲下,将饭盒一个个整齐码放在蒸汽出口下方,如同摆放祭品。

夜风掠过,白雾缓缓升起,轻轻拂过那些冰冷的金属与塑料表面。

某一瞬,某个饭盒内壁的水痕,似乎微微颤动了一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