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78章 烟囱不说话,但烧出了光

第478章 烟囱不说话,但烧出了光(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河岸的风带着初春的湿冷,吹得人骨缝发凉。

萌萌蹲在水泥堤坝边缘,手指一遍遍摩挲着工具箱里那枚铝饭盒残片——边缘早已氧化成暗黑色,像一道凝固的伤疤。

这是母亲苏悦留下的最后一件物证,轻薄得仿佛一折就碎,却又沉得压进他胸口。

“片刻亭”改建满月仪式正在城南举行,市政高官站成一排,笑容标准,话术统一:“智能温控系统将实现全天候人性化服务。”直播画面投在大屏上,人群鼓掌如潮。

而他没有去。

当晚十一点十七分,监控中心突然警报齐鸣。

十七个摄像头同步黑屏,红外成像却诡异地捕捉到“片刻亭”地面浮现出一道模糊人影——一个穿着旧式棉袄的小女孩,蜷坐在角落,双手合拢在嘴边,正轻轻吹气取暖。

画面持续了整整四十三秒,随后一切恢复正常。

技术人员彻夜排查,最终发现全市电网波动源头竟指向一座废弃十三年的变电站。

更令人窒息的是,系统日志显示,最后一次人工操作记录时间,正是苏悦失踪前夜。

没人敢提这个名字。可萌萌知道。

他母亲不是失踪,是被抹去。

第二天清晨,他走进工程部办公室,将辞职信放在项目经理桌上,纸面平整无波澜。

附言只有七个字:“管线会绕道,人不该。”

没人拦他。也没人敢看他的眼睛。

同一时间,“灰语亭”的静坐抗议进入第七日。

电子焚化炉虽已暂停运行,管理方却祭出新招——“记忆数字化归档计划”,要求市民提交信件扫描件,由人工智能生成“永恒纪念数据包”。

公告贴出当天,全城哗然。

程远没说话。

他只是连续三天清晨出现在亭角,鞋尖轻轻划过地砖缝隙,动作缓慢,节奏恒定,像是在书写某种无人能识的密码。

第四日黎明,管理员打开后台系统时,浑身血液瞬间冻结——所有上传文件全部转化为噪点图像,无法读取,无法还原。

可每张图的元数据深处,都嵌着一行极小的文字:

“烧给活着的人,才算送达。”

网络炸锅。

有程序员自发组织解码小组,通过比对噪点分布与原始信件笔迹走向,竟奇迹般还原出数百封内容:一封写给战死儿子的母亲、一张未寄出的情书、一段父子间三十年未曾出口的道歉……它们原本该被格式化、被压缩、被存入冰冷服务器,如今却以最原始的方式重生于人间。

新闻播报响起时,程远正坐在街角老茶馆,手中摩挲着掌心那道陈年疤痕——那是他第一次烧信时,飞灰跃起烫出的印记。

他低头看着那道疤,忽然笑了。

原来火记得的,不只是名字。

它记得温度,记得犹豫,记得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在灰烬里翻了个身,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苏怜驱车三百公里,抵达皖南山村。

她此行是为了“糊涂基金”的第一笔申请者——一名被家族逐出的老会计,只因账本上一笔差额,便被斥为“昏聩贪墨”。

可当她翻开那本用麻布包裹的册子时,整个人怔住。

没有数字,没有符号。

只有一张张米筛拓印,筛孔或密或疏,每一粒漏下的米,对应一笔支出。

这不是错账,是一套传承百年的记账密语。

她整夜未眠,对照日光角度、筛影偏移、米粒落点频率,终于破译出完整流水。

次日清晨,她在村委会墙上复刻下整套筛影图谱,阳光斜照,光影交错如星河倾泻。

村民围拢而来,惊叹声此起彼伏。

老人颤巍巍走到墙前,伸手抚过那些孔洞,老泪纵横:“我娘讲过……糊涂账里藏着最清的心。”

返程途中,电话响起。

银行通知,“糊涂基金”账户突增一笔匿名捐赠,金额精确到分。

备注栏写着六个字:

“三分利息,还你。”

她握紧手机,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山林,忽然觉得,有些债,从来不需要偿还。

它只是需要被看见。

而此刻,在城市另一端的老工业区,陆昭站在空旷的排练厅中央,环顾四周。

铁锅、断琴、瓦片、烧火钳、废弃抽油烟机管道……这些厨房废料正静静躺在角落,等待被唤醒。

新一期囚犯乐团已集结完毕,他们中有人曾纵火,有人曾伤人,有人一生都在砸碎东西。

而现在,他们要学的第一课,是如何让破碎发出声音。

《锅底谣》的乐谱挂在墙上,由锅底刮擦声、水汽爆裂音、金属共振频率拼接而成。

没有传统乐器,没有专业训练,只有手上的茧和心底的痛。

演出定在七日后。

可就在前夜,警笛声划破寂静。

投诉单如雪片飞来——“噪音扰民”“影响居民休息”“疑似非法集会”。

警方到场,亮出责令整改通知书。

陆昭没争辩。他只是默默收起节拍器,挥手示意众人散去。

但没人注意到,当他转身走向窗边时,指尖轻轻敲击窗框三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