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 > 第435章 来自土地的馈赠

第435章 来自土地的馈赠(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苏浩泽眉头微蹙,沉声问道:“李医师,您发现了什么?请直说。”

李医师深吸一口气,指着那片黄精生长地的土壤,语气凝重:“苏总,各位乡亲,你们仔细看这里的土。”他用手捻起一小撮泥土,不同于旁边山药田的沙壤土,这里的土壤颜色更深,质地更细腻,带着一种特殊的湿润感和淡淡的腐殖质香气。

“这土质……非常特别,富含腐殖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几乎是天然的药田土。”他顿了顿,指向黄精根部周围一些不起眼的、颜色暗红的碎石屑,“更关键的是这些。如果我没看错,这应该是某种富含矿物质的岩石风化后的碎屑,它们缓慢释放出的特殊元素,可能是这片黄精长得如此肥硕、药性积累如此深厚的根本原因。”

他又拨开旁边的草丛,露出几株伴生的、同样长势奇特的不知名小草。“再看这些伴生植物,它们的存在,也印证了此地生态环境的独特性。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脆弱的自然平衡。”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充满期盼的乡亲们,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这片宝地,是大自然机缘巧合下的独特馈赠。是特定的土壤、特定的矿物质、特定的小气候,甚至可能还有我们尚未知晓的因素,共同作用了不知多少年,才孕育出这片极品黄精。这种‘天时地利’,几乎是无法人工复制的。”

他看向老李头,语气带着歉意:“李大爷,你问人工种植……恐怕希望不大。即便我们移栽幼苗或播种,离开了这片特定的土地,长出来的黄精,其药效和品质也远不能与这里的野生品相比。强行大规模种植,很可能徒劳无功。”

这话如同一盆凉水,浇灭了村民们刚刚燃起的、关于种植黄精致富的热情。

老李头脸上的光彩黯淡下去,其他村民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沉闷,只能听到田间微风吹过作物叶片的沙沙声。

就在这片沉默中,苏浩泽的目光从那片珍贵的黄精地,缓缓移向旁边广阔而肥沃的山药田。

他沉吟片刻,抬头看向李医师,问道:“李医师,既然这片黄精的生长环境如此独特,不可复制,那我们不强求。不过……”他话锋一转,伸手指向脚下这片刚刚被验证能长出优质山药的土地:“我们是否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

这片能孕育出上等山药的沃土,除了山药本身,是不是也同样适合种植其他一些药食同源、市场需求量大的药材?我们不一定非要盯着那最难复制的,或许,脚下就有着更实际、也更广阔的宝藏呢?”

苏浩泽这番话,像是一下子拨开了村民们心头的迷雾!

原本有些泄气的老李头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重新闪烁起微光;三叔公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喃喃道:“对啊……浩泽说得在理啊……咱这地能长出好山药,说不定真能种点别的……”

一股小小的希望之火,再次在村民们心中悄然点燃。

李医师闻言,先是一怔,随即脸上露出了赞赏和豁然开朗的笑容,他用力地点点头,接过苏浩泽的话头:“苏总,您说得对!确实是如此!我们完全不必执着于一点!”

他指向脚下的山药田:“我们虽然无法复制那片黄精的生长环境,但我们脚下这片能长出优质山药的土壤,本身就是一块毋庸置疑的宝地!它的土质、酸碱度、通透性,不仅适合山药,也非常适合种植其他几种药食同源、市场需求量大的药材!”

他越说越兴奋,如数家珍般列举:“比如,玉竹,滋阴润燥,市场需求稳定;百合,清心安神,药膳两用,销路很好;还有北沙参,养阴清肺,也是常用药材。这些药材的种植技术相对成熟,对土壤的要求与我们这片地非常契合!”

“苏总,以‘膳时记’现在的品牌影响力和渠道,如果能引导乡亲们种植这些优质药材,我们可以直接对接几家信誉好、需求量大的正规药厂和高端养生食材供应商!

我可以负责技术指导和品质把控,确保产出的药材道地优质。这样,不仅解决了山药可能面临的单一作物风险,还为乡亲们开辟了更广阔、更稳定的增收渠道!”

这番话语,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村民们脸上的失望迅速被新的希望所取代。

从无法复制的黄精,到可以规模化、有稳定销路的其他药材,这个转折虽然有些意外,但前景似乎更加踏实和可观。

苏浩泽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立刻抓住了这个思路的核心。

他看向三叔公和老李头,语气沉稳而有力:“三叔公,李叔,李医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能只盯着一种作物,也不能奢求无法复制的偶然。但我们可以利用好脚下这片已经被证明是宝地的土壤,种植更多市场需要的好东西!‘膳时记’可以牵头,提供技术、种子,并保证收购!大家觉得怎么样?”

三叔公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焕发出神采,他用力地顿了顿拐杖:“好!浩泽,李大夫,你们是专家,我们听你们的!种山药是种,种玉竹、种百合也是种!只要有好销路,咱庄稼人有的是力气!”

老李头也激动地搓着手:“对!对!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有你们这话,我们就敢种!”

田野间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充满了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

晚饭是在三叔公家宽敞的院子里摆开的。

几张方桌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地道的农家菜:一大盆热气腾腾的山药炖排骨汤、金黄的炒土鸡蛋、碧绿的清炒时蔬、香气扑鼻的腊肉蒸芋头,还有中午从城里带回来的、依旧酥脆的烤鸭。

没有精致的摆盘,却充满了朴实而温暖的家常味道。

院子里挂着的灯泡发出昏黄温暖的光,吸引了几只飞蛾盘旋,与远处田野间飞舞的萤火虫相映成趣。

王师傅和三叔公坐在一起,两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相见恨晚。

王师傅说起当年在老家种地的心得,三叔公则讲着本地土壤的特性和老一辈传下来的农谚,两人聊得热火朝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