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失了体面,忘了本分(2 / 2)
常宁刚帮挑担的小贩稳住了晃悠的竹筐,正低头听对方道谢,眼角的笑纹里全是坦荡;不远处的常静蹲在画糖画的摊子前,看着老头用铜勺勾出一条鲤鱼,侧脸映着糖色的暖光,柔和得像幅画。
茶肆里的嗤笑渐渐低了些。有个年轻些的子弟捏着茶杯,小声嘀咕:“可……百姓说起他们,都是挑大拇指的啊。”
立刻有人瞪过来:“百姓的夸赞算什么?咱们的身份,岂能用市井口碑衡量?失了体面,丢了规矩,纵得千万人夸,也是本末倒置!”
话音未落,街对面的常宁似是察觉到什么,抬头往茶肆方向望了一眼,目光坦然,还顺带朝这边挥了挥手,像是在打招呼。
那自然的模样,反倒让窗边的几位公子爷僵了一瞬,各自别过脸,把剩下的话咽回了肚里。
几日后,早朝刚散,吏部尚书、锦衣卫指挥使等几位大臣就被朱元璋召进了御书房。
御案上堆着几本奏折,全是弹劾勋贵子弟骄纵跋扈、藐视礼法的——这是朱元璋让人收集的,里面详细记着李公子等人在茶肆里的言论,连他们嘲笑常宁兄妹“有辱门楣”的原话都一字不差。
“朕听说,有些小辈觉得跟百姓多说句话就是掉价?”朱元璋捏着奏折的手指泛白,龙椅上的气压低得让人喘不过气,“觉得蹲路边吃碗馄饨就失了体面?觉得帮脚夫推个车就是自降身份?”
几位大臣忙跪下:“臣等教管不严,请陛下降罪!”
“降罪?”朱元璋冷笑一声,把奏折往地上一摔,“朕倒想问问你们,当年跟着朕打天下时,谁没啃过树皮?谁没在死人堆里睡过觉?如今天下太平了,你们的崽子倒忘了本,学会拿身份当摆设了?”
他指着窗外,“常遇春的儿子在边关啃冻窝头,徐达的侄子在水师练得满手茧子,你们倒好,让自家小子在京城养得油光水滑,学着用鼻孔看人!”
一顿训斥下来,几位大臣的官帽都快磕掉了。等从御书房出来,个个面如土灰,连走路都打晃。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那几个在茶肆里高谈阔论的小子揪过来。
李尚书家的公子刚想辩解,就被老爹抄起鸡毛掸子抽了个趔趄:“体面?陛下说你爹我当年在鄱阳湖差点被流矢射穿喉咙,趴在死人堆里装了三个时辰的尸体,那时候怎么没想过体面?!”
王将军更直接,把儿子扔进了家仆的住处,一日三餐只有糙米饭,还得跟着仆役扫马厩:“什么时候你觉得马粪的味道比百姓的汗味好闻了,什么时候再出来!”
最狠的是赵御史,直接让人把儿子送到了北疆的屯田营:“跟着士兵们一起开荒,什么时候能扛着粮草走十里地不喊累,什么时候能认出五种庄稼,再写信回来!”
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勋贵子弟哪受过这罪?
李公子被鸡毛掸子抽得哭爹喊娘,王公子扫马厩时差点被马踢中,赵公子到了屯田营,第一天就冻得缩在帐篷里直哆嗦。
消息传到常宁兄妹耳中时,两人正在给城西的孤儿院送棉衣。
常静忍不住笑:“看来这些叔叔伯伯是动真格的了。”
常宁点头,望着远处宫墙的方向,若有所思:“陛下这是在敲打我们所有人——不管身份多高,都不能忘了来路。”
孤儿院的孩子们围着他们,叽叽喳喳地喊着“常哥哥”“常姐姐”。
常静拿起一件小棉衣,细心地给一个瘦小男孩穿上。
常宁摸了摸那男孩的头,目光落在远处的炊烟上。
那些勋贵子弟总觉得“亲民”是丢脸的事,却不知,正是这份不把自己当“贵人”的心态,才让他们在波诡云谲的朝局里站稳了脚跟。
而此刻,那些被老爹教训得哭爹喊娘的勋贵子弟们,或许还在抱怨父辈狠心。
但他们终会明白,这顿痛揍,其实是在帮他们躲过更大的祸端——朱元璋的心思,从来不是简单敲打那么简单。
御书房里,朱元璋看着刚送进来的密报,上面写着“各勋贵府中均已传来子弟受罚的消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提笔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孺子可教。”
教的,何止是那些被教训的子弟。
更是在教所有人,何为“不忘本”。